孔庆东,男,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费县。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攻中国现当代文学,兼及思想文化评论。
1964年9月22日生。
1983年自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6年获博士。
本科毕业后师从于北大中文系的两位名师:是钱理群先生的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
现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戏剧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评。曾经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任教2年。人称“北大醉侠”。
主要作品著有《47楼207》《空山疯语》《黑色的孤独》《口号万岁》《独立韩秋》《匹马西风》《谁主沉浮》《青楼文化》《超越雅俗》《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笑书神侠》《四十不坏》《千夫所指》《生活的勇气》《脍炙英雄》《四十五岁风满楼》等文集、选集。在多家电台电视台和多所大专院校设坛讲授金庸武侠小说,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金庸和鲁迅。并出版《正说鲁迅》。
主要观点“醉侠”只能喝半瓶
孔庆东说:“有很多人知道我的祖籍是山东,是孔子的后人,我又是来自东北,听见‘醉侠’这一称呼就以为我很能喝酒,但事实上我本人是不胜酒力的,最多也就喝半瓶,醉侠是我个人希望达到的某种境界。”
金庸不是自己最爱
有报道称,金庸的《雪山飞狐》是在“金庸迷”孔庆东的倡导下进入北京中学教材的,2007年08月28日,孔庆东一听这个问题就来了精神:“今年的语文课本里一篇金庸的小说都没有。为什么孔庆东编的语文课本就一定要有金庸?金庸在我的喜好里还排不到前五呢。”“金庸好不好?是好。但金庸的作品很多都是长篇小说,怎么节选就是一个大问题。”
鲁迅的地位不可动摇
孔庆东最欣赏的作家是鲁迅。尽管孔庆东醉心武侠,不过当提到鲁迅和金庸时,他的反应依然很大。“祥林嫂讲了80年了,但从来不会从课本里退出去,因为这部作品很让人感动。就连来中国的留学生读鲁迅的作品也会感动。不过《狂人日记》、《阿Q正传》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讲的确太深了。”
《百家讲坛》很危险越来越娱乐化
《百家讲坛》越来越娱乐化,这点比较危险,它表现出的趋向性就很危险。因为学术的东西只能是更让人爱听但不能娱乐,如果那样就偏离了它原有的轨迹。现在的电视节目越来越追求收视率,这也许是《百家讲坛》最应该警惕的。”
出版图书学术思想孔庆东,据称是孔子的后代。如果说孔子后代中著名的大有人在,孔庆东实在不算什么。正如他的姓氏给他带来的,这个人跟传统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不过,这种难以割舍,除了继承之外,更多地是有着解构的意义。
解构传统中国人解构传统,并非始于二十世纪。早在元明时代,纵然理学盛行,由于知识分子受到理学的打压,人欲在天理面前居于弱势,就不得不对传统进行解构了。元杂剧那种来自底层的声音已经是一个信号。到了明朝,这种声音已经从底层走向高岗,最典型的就是《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和《金瓶梅》这四大奇书的出现。《三国》尚兵家,《西游》以佛为底子三教合一,《封神》尚道家,《金瓶》尚世俗。尽管这四大名著中仍然存在着道德的意义,但已经跟理学、道学相去甚远。有明一代,处于中国文艺复兴的前夜。这股潮流,延伸到清代,仍然有《红楼梦》、《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等“杂书”产生,而清代甚至对戏曲特别入迷,元明的《西厢记》《牡丹亭》在清代大受欢迎不说,《桃花扇》也在这个时代正式登场。到清末,慈禧对京戏的发展也起到了长足的作用。慈禧那句有名的“戴上行头,就是帝王将相,不用向老佛爷下跪”更是表现了对戏曲的尊重。但这一时期的解构,纵然有破,也有立。传统被解构之后,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中国人就有这样的能力,在逻辑搞通之前,先进行揉和,直到最后跟逻辑契合为止。这也是中医存在的意义,这里就不多说了。
解构孔子二十世纪早期,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人解构传统的步子明显加快了。孔子在二十世纪遭遇了两次最严重的挑战,一是“打倒孔家店”,二是“打倒孔老二”。西学逻辑鲜明,思维清晰,一百年过去,孔子早已不是圣人。解构继续进行,传统依然坚挺。回头看这一百年,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二十世纪不过是中世纪以降中国人解构传统的历史长河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段历史除了打上西学的标签看的格外醒目之外,跟先前的解构其实是不能分离的。从而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一种端倪,破的是传统糟粕,立的只是传统中的精华。在这种解构传统的历史中,孔庆东走上了历史的对立面。“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坏事不难,但要一辈子都做好事,就非常难得了。”这一句改编自老毛的话被孔庆东用来说欧阳锋,一改先辈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拳拳之心,而是用一种戏谑的口气,从人性的最深处正视一个人。孔子的后代在这里已经采用了西方人学的立场。人是大写的,人不是道德条条框框可以框死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不是符号,人是活生生的。
选择金庸孔庆东选择了金庸,在王朔看来,这是给金庸抬轿子。但王朔不明白,一个人之所以被人抬轿子,是因为这个人有轿子可抬。一个人之所以给别人抬轿子,除了阿谀的原因,另外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己的利益,一个是给对方抬轿子已经到了一种历史的需要了。我找不到孔庆东阿谀金庸的动机,也看不出孔庆东给金庸抬轿子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诗》三百篇,不得不发。孔子的后代在这里又继承了先辈纯正的诗情,我读书,我感动,于是轿子就抬起来了。
孔庆东这一轿子,实际上是解构了一种新的传统。也就是在几十年的文学世界里,评价文学的某种标准。学者们不是去深刻体察文学的内在意义,津津乐道于文学的外部形式,只要看着不顺眼的,一概不接受。天啦,以这种文学标准,如果从古以来就是这样,人们就只能读到祭司的祝辞,真正的文学从冒头的时候起,就会被迎头打死。文学一旦有了章法,文学也就死了。因为文学从一开始就是破除章法而不是建立章法的。谁能让人耳目一新,谁的文学才是好文学。谁的文学跟别人一个样子,谁的文学也就没有生命了。
人物轶事现场,有活动主办方征集的小读者向孔庆东请教关于写作的问题,没想到孔庆东居然充当起了“坏叔叔”的角色,他说:“写作就是要不断地删减,就像你以后长大了找老婆一样,喜欢的很多,但不能都娶为老婆啊,要学会‘割爱’。”
孔庆东戏称因为自己是来自哈尔滨“小地方”的人,所以在北大读书时很自卑,“不小心说了几句话,却发现很多人喜欢听,还有些人居然听不懂,所以一下就建立信心了。”
孔庆东对成名感到很烦恼,“以前可以两只手放开在大街上一边骑车,一边唱歌,现在必须得装得道貌岸然;以前老爱坐公交观察人,现在老是在车上被人观察。”
对于金庸不断改写小说,孔庆东认为他并不是想赚钱,“金庸身体好,没事做,香港也回归了,没这么多《基本法》让他起草啊!”
不管是对于“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还是武侠小说家步非烟,孔庆东只说同样一句话“我对他们是很看好的”。而对“80后”诗人黄莽(山水悟道)说:“爱国才是好龙儿。”
孔庆东常自称“孔和尚”,孔老师对此解答如下:“这个事看你怎么理解和尚。什么是和尚,和尚本来是干什么的?和尚本来是普渡众生的,和尚是救苦救难的,和尚是大彻大悟的,高级的和尚就是佛,跟他吃肉不吃肉、喝酒不喝酒、有没有老婆孩子没有关系。那些都是对低级和尚的要求,怕他不干好事,所以设了一些规矩来要求,真正达到境界根本就不需要。所以是不是和尚,跟出家不出家没有关系。”
争议事件批《往事并不如烟》
2007年,孔庆东在演讲中公开批驳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一书,说如果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场,指“她那个阶级是我们政权的敌人”,“共产党对他们是极其宽大的,但他们仍梦想变天,说当年反右反错了”,孔庆东说:“你(指右派)既然认为是堂堂正正的英雄,为什么要求共产党平反?”“改革开放后都平反昭雪了,但大右派还百倍疯狂地向人民索取,比当年凶恶10倍”。“我们平民百姓的血泪谁去写?矿井砸死60多人,谁给每人写一部《往事并不冒烟》他们一人死了赔多少钱?生命都是有价钱的。上层人的生命价格和下层人的生命价格不一样吗?革命本来就要改变这东西。”
赞扬朝鲜
2010年,孔庆东批评韩国,赞扬朝鲜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金正日的主体思想,称“没有伟大的领袖和劳动党,没有强大的人民军,没有宁死不屈的民族骨气和奋发忘我的劳动热情,早都死绝了。”他的《独立韩秋》一书在韩国方面要求下遭禁,随后改名《匹马西风》重新出版。2012年中期,孔庆东于其微博中赞扬朝鲜是个学习型国家。重视教育,反指“日本人虽然也满大街看书,但看的多是漫画,而且八成是色情漫画”。孔庆东此言遭到一些人的围攻。
2010年2月,孔庆东在第一视频节目中对新闻“英媒曝朝鲜为金正恩建造豪宅办公室”的评论中称“刚从朝鲜回来”,没看到朝鲜人民挨饿,并说中国人也“从60年代到现在吃得好好的,红光满面的”,该新闻是“帝国主义”和“狼”对北朝鲜领导人的妖魔化和丑化,并批评某些中国人,没有资格去“跟着帝国主义批评自己的一个兄弟国家”。孔在节目中还当着电视观众的面批评该栏目主持人石菲犯了错误,要求其做“深刻的反思”。 这是该档评论节目的一个颇具特色的“互动形式”,引起一些媒体效仿。
力挺郭德纲
2010年8月17日,第一视频网站《坐视天下》节目,请来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孔庆东做客,就郭德纲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进行点评,孔庆东立场鲜明地力挺郭德纲,并在节目中指出“反三俗”对象不该是郭德纲。郭德纲不是“反三俗”对象。
在节目中,面对一系列郭德纲事件的新闻链接,孔庆东说:“就在今年7月,国家提出要反对‘庸俗、低俗、媚俗’。反三俗应该反谁?是反郭德纲吗?我们大量的媒体,天天在搞三俗!平时干什么去了?这些人就怕三俗打到自己头上,所以倒打一耙!”
打人对不对该由司法机关
节目中也链接郭德纲邻居殴打记者的视频,孔庆东认为媒体已经无权管谁家乱搭乱建或者谁打人不对,这都是治安管理部门负责的区域,媒体这么做是越权:“谁圈占绿地,是否违法,是你媒体说了算吗?媒体只能质疑。另外你现在已经不是干涉郭德纲一家的事情。你要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干扰到什么程度?!”对于记者被殴打,孔庆东也表示打记者可能是不对,不过不是由记者来说的:“‘不对’也需要公安机关来说。不是说打人就不对。八路军打鬼子,天经地义!警察打流氓,天经地义!所以说,打人对不对,要由司法机关来说。”
老百姓喜欢郭德纲
紧接着《坐视天下》又播出了网友对于郭德纲的支持“郭德纲你是够三俗的,你在天津的演出居然返场24场,你凭什么为了普通老百姓返那么多场?!”根据网友的发言,孔庆东又说:“这个网友其实是在正话反说。这个网友就代表了人民的心声。人民是多么喜欢郭德纲!郭德纲就是只演一场,也可以拿那么多钱。但是他为了老百姓对他的喜爱,返场24次。可是我们很多人,不但不理解老百姓正义的要求,不理解郭德纲,反而给他加上一个三俗的罪名。”
郭德纲是民族英雄
孔庆东更是猛夸郭德纲是民族英雄:“郭德纲是我们国家相声界唯一的,敢于讽刺权贵、敢于讽刺不正之风、敢于反对潜规则的,这样一个民族英雄!郭德纲说他徒弟是民族英雄,这话不对!郭德纲自己是民族英雄!”郭德纲曾在相声专场里说自己藏秘排油那会真想到过移民,孔庆东说那后果可严重了:“假如郭德纲真移民了,假如有一天郭德纲在境外演出出言不逊,这个责任谁来承担?!谁要为此而辞职!我很快也要去《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我就要指出‘谁是真正的三俗’、‘哪些部门要为这个事情承担责任!’”
连年参加孔子和平奖
孔庆东是孔子和平奖发起人及评委。管理部门曾决定停止 “第二届孔子和平奖”颁奖活动。某些媒体也误解为是与诺贝尔和平奖对立。但该奖最后并未终止,已经连办五届,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各界支持。
与南方系爆发冲突
2011年11月7日下午,孔在其新浪微博上声称,之前在拒绝《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爆粗口 :“一分钟前,汉奸刊物《南方人物周刊》电话骚扰要采访我,态度很和气,语言很阴险。孔和尚斩钉截铁答复了一个排比句:京骂!”
随后,遭辱骂的记者曹林华接受《济南时报》的采访,指出孔庆东并没有在电话中说出上述排比句,只是在微博中夸大了用语,并认为孔庆东的性格具有理性和表演性的两面性。此事引发了媒体和一些公共知识分子的批评。但是相当多网民表达了对孔庆东的支持,比如凤凰网举行的网络调查中得到了高达六成投票者的支持。 孔庆东事后说,他的“三骂”不过“是个火力侦察”,有意让“汉奸媒体”对他“ 进行‘反革命围剿’”,让他们“自我暴露”。
评论中国香港地铁车厢进食事件
2012年1月19日,孔庆东于内地“第一视频”网络电视台《孔和尚有话说》节目中,对中国香港网上一段内地儿童于中国香港地铁车厢进食的短片作出评论。孔庆东认为港人过去受到殖民主义影响,自我身分优越,在上下文非常清晰的语境中,说“迄今为止,中国香港很多人是狗”。此语很快被断章取义,海内外数百家媒体进行连续围攻。孔庆东亦谈及到本港的殖民地历史及法治制度,他表示 :
“很多中国香港人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总是开口就说我们中国香港啦,你们中国啦……这种人给人家英国殖民者当走狗当惯了,到现在都是狗,你们不是人。我知道中国香港人有很多是好人,但也有很多中国香港人,至今都是狗。”
2012年1月21日,孔庆东接受第一视频电话访问时,曾经作出以下辩称。
“我说过中国香港人是狗吗?没有!”
“我什么时候说过不说普通话的就是王八蛋?......你用对方不懂的话去侮辱对方就是王八蛋!”
“我说哪里都有一部份人是狗,北京也有一部份是狗。”
此外,孔庆东认为是媒体歪曲其言论,故意炒作,“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就有一些言论,破坏中国香港跟内地的关系”他对媒体的报道手法感到遗憾,要求道歉,又强调自己只是骂部分中国香港人是狗,而他也曾骂北京人、上海人是狗。
他称不少内地人到中国香港旅游时遭到不礼貌的对待,认为自己只是批判事实,是为了中国香港人好。
孔庆东又在其微博中写道﹕“假如真有一个人说‘中国香港人是狗’,那这个人应该道歉。而这句话恰好是南方报系说的,所以我郑重要求南方报系向我并同时向中国香港人民道歉。支援南方报系认罪的举手!”
嘲讽中国台湾选举
2012年1月下旬,孔庆东在电视评论节目上中嘲讽这个台湾选举是假民主,说马英九在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得票只不过600万是“微弱胜出”,“连半个北京都不如”;他表示没看见马英九执政的台湾有什么进步,他还嘲讽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是人们只顾着在电视上看热闹的“选举电视剧”。绿委宣称孔只会讨好共产极权,而没有一点学术良心;蓝委认为中国台湾选举获得了世界肯定,孔狭隘的认知程度令人惊讶,其偏激言论只显示出他一点也不了解中国台湾民主。
与网友冲突
2012年5月6日,孔庆东在微博上发表博文《立春过后是立夏》, 文中引用陆游一首诗。一个匿名网民以为是孔的诗,到孔庆东的微博空间进行碰瓷,称该诗“格律不对……好歹孤仄孤平不该犯”, 用以贬损孔的学术水平。孔庆东回复“你就是个狗汉奸……我看你妈又孤又平”。该匿名网民遂向法院起诉孔庆东。2013年,海淀法院一审判决孔庆东在一家全国发行的报刊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200元、给付公证费1000元。
对簿公堂
孔庆东认为《孔庆东现象批判》一书以虚构、谩骂、讥讽、诬陷、诽谤等手法和方式对自己进行恶意中伤和人身攻击,严重侵犯了自己人格,损毁了自己名誉,故起诉至法院,要求判令作者曾勋和中国财富出版社立即停止《孔庆东现象批判》一书的出版发行,并将已发行的上述书籍予以销毁。法院已经判决,被告方在国内知名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5千元。
告电台主持人
2014年12月16日,北大教授孔庆东状告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吴晓平侵犯名誉权一案一审被海淀法院驳回。法院认为,吴晓平在《听我韶韶》栏目中就涉及孔庆东的一起案件进行评论,所依据的报道和案件情况是真实的,评论有诚意,并非借机损害孔名誉,进行人格侮辱,新闻评论即使言辞稍有过激,也应予以理解与宽容。公众人物的人格利益在法律保护上应当适当克减。
出家传闻
2013年4月26日,微博网友“宾语”爆料称:“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孔和尚突然决定在张家界天门山寺出家,并且不再回北大了。天门山寺决定择日举行剃度仪式……”,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
“策马入林”:孔和尚要当真和尚啦。
“李寻欢”:我觉得孔和尚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黔城雨人”:孔教授一度以和尚自居,如今得以遂愿,皈依佛门是好事啊~!以后不叫和尚了,以你教授的“前身”,叫你“庆东法师”得了
“宾语”:湖南、湖北都已经传开了。当年歌星李娜就是在这里出家的。
“黄胜友”:北大少了大教授,天门山多了大和尚!
主要著作专著与论集《一醉五十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7月。
《红色娘子军——中国戏剧发展纵论》,中华书局2014年1月。
《未名湖畔花生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12月。
《重帘不卷乱读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12月。
《国文国史三十年》(第二卷),中华书局2012年3月。
《国文国史三十年》(第一卷),中华书局2011年11月。
《无限江山》,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梦游九天——金庸的醉侠世界》,东方出版社2011年1月。
《四十五岁风满楼》,文化艺术出版杜2010年2月。
《千杯不醉——孔庆东看北大》,重庆出版社2009年8月。
《摸不着门——孔庆东谈教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5月。
《撕开的黎明》,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2月。
《四十不坏》,重庆出版社2009年2月。
《千夫所指》,重庆出版社2008年12月。
《脍炙英雄》,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12月。
《正说鲁迅》,重庆出版社2008年11月。
《金庸评传》,重庆出版社2008年11月。
《笑书神侠》,重庆出版社2008年11月。
《井底飞天》,重庆出版社2008年11月。
《超越雅俗》,重庆出版社2008年10月。
《1921:谁主沉浮》,重庆出版社2008年10月。
《青楼文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10月。
《47楼207》,重庆出版社2008年6月。
《空山疯语》,重庆出版社2008年5月。
《独立韩秋》,重庆出版社2008年5月。
《口号万岁》,重庆出版社2008年4月。
《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2005年4月。
《金庸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编著《我们的诗文》(《北大中文百年纪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沦陷区文学大系》
《周作人散文选》
《程小青文集》
《王安忆小说选》
论文及学术随笔《企业管理与人文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水玉小集》卷二,3000字。2016年1月。
《郁达夫的沉沦与自述》,汕头大学学报2016年1期,12千字。《新华文摘》2016年10期论点摘编。
《九日论酒》,《中外酒业》2016年1月号,2千字。
《<红楼梦续>的文化意义》,西藏人民出版社《红楼梦》2016年2月。
《鲁迅、老舍、金庸凭什么是大师?》,《青年文摘》2016年11期刊载孔庆东。摘自《青年博览》2016年8期。
《当代社会的罪与罚》,《警察书屋》试刊号,2016年。
《经典的意义》,经典文化丛书序,2016年。2千字。
《阶级身份焦虑下的选择性阅读》(国家玮、孔庆东),《山东大学学报》2016年4期。
《猫眼石》外二首,《稻香湖》季刊2016年3期。
《蜜罐与炼狱》,《海淀文艺》2016年4期。
《孔乙己考研》,《名作欣赏》2016年8期。
红色娘子军与戏剧的可能性,《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1月26日。
最好天天不上班,《特别关注》2015年8月1日。
新人民文艺的可能性,《环球财经》2015年3月1日。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3月1日。
贾平凹的病相,湖南大学出版社《贾平凹创作问题批判》2015年2月。
江湖的人性源泉,《学术界》2015年2月。
中国的月亮门,《海淀文艺》2015年1月。
鸳蝴派与现代性的同步,《文学评论》2014年10。
解读鲁迅:勇猛坚韧的革命战士,《红旗文稿》2014年10月1日。
甲午战争的反思,《军事文摘》2014年9月。
解读《民兵葛二蛋》,《艺术手册》中国书店2014年8月。
写好作文的10个秘诀,《中国少年文摘》2014年5月。
试谈沈从文的自卑情结,《王瑶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三联书店2014年5月。
《红色娘子军》的版本,《学术界》2014年5月1日。
茅盾小说创作的开端,《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2月。
话说平江不肖生,《名作欣赏》2014年1月。
武侠蕴含人文素养,《特别关注》2013年12期。
鲁迅是语文的金钥匙,《语文建设》2013年11期。
北京人吃文断字,商务印书馆世界汉语教学研究中心《漫话中国人》2013年10月。
老百姓的离骚,《中华读书报》2013年9月11日。
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北京大学出版社《问学求实录》2013年9月。
人文学中谈管理,《北大商业评论》2013年第9期。
我讲现代文学史,《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6期。《师资建设》2013年第10期转载。
语文教学要继承孔子,《小学语文》2013年第5期。
早期中国侦探小说简论,《啄木鸟》2012年12月号。
至情至性牡丹亭,《艺术评论》2012年第12期。
三圆四不扁的世界,《和平》创刊号2012年6月20日。
红楼梦续的文化意义,《和平》创刊号2012年6月20日。
国民党斗不过“文化黑客”,《特别文摘》2012年第5期。
《四世同堂》的当代文化意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当下中国的罪与罚——评李迪《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人民公安》半月刊2011年20期。
从扁到圆:20世纪80年代小说中的军人形象,《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歌颂与讽喻,《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7月出版第9辑。
红楼梦续的文化意义,《文学研究文摘》2011年第3期。
如何认识青楼文化,《齐鲁周刊》2011年第20期。
李贽的文与人,《广西师院学报》2011年第2期。
论鲁迅、陈寅恪对唐传奇的考评,《学术界》2011年第3期。
论《四世同堂》的话剧改编,《艺术评论》2011年1、2、3期。
王度庐的小品文初论,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3月版。
鸳鸯蝴蝶派与左翼文学,《汕头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以陈酿的气度进行文化勾兑,《人民论坛》2011年1月。
浅论北京话的“吃文断字”现象,《澳门语言学刊》2011年第1期。
阅卷是一门学问,《渤海早报》2010年12月13日。
奇景奇意奇句——简论岑参边塞诗之奇,《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四季。
阳刚铁汉郑证因,《文史参考》2010年第18期。
反讽武侠大师——白羽 ,《文史参考》2010第17期。
“雅”“俗”标准如何辨析,《人民论坛》2010年8月下。
文化缺失与精英养成,《绿叶》2010年第7期。
一代剑仙还珠楼主,《文史参考》2010年第10期。
碧血丹心文公直,《文史参考》2010年第8期。
语文教育要恒温,《教师博览》2010年第4期。
中国的教育问题,《海峡商业》2010年第4期。
武侠小说中的旅游元素,《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漫谈金庸小说,华文出版社《党员领导干部十三堂文学修养课》2010年4月。
会党专家姚民哀,《文史参考》2010年第6期。
武侠文化在缅甸的传播,《华文文学》2010年第2期。
侠骨柔情顾明道,《文史参考》2010年第5期。
现代文学凌乱史,《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3月5日。
北派武侠鼻祖:赵焕亭,《文史参考》2010年第2期。
如何处理东北亚和平,《观察与交流》。
论当代港台言情小说,《学术界》2010年第1期。
话说平江不肖生,《文史参考》2010年1月。
武林中的美洲豹,《文史参考》2009年12月号。
儒家文化与侠义精神,《善者》2009年12月号。
好“吃”字儿的北京话,《博览群书》2009年10月号。
霸道之脐,《东方文化周刊》2009年第9期。
“双璧”之书,《文汇读书周报》。
孙子兵法与当代文化,《孙子与齐文化》2009年第8期。
教育培养什么人,《教师月刊》2009年7月号。
伟大的二重性格,《世界文化论坛》2009年第4期。
苍生之道,《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4期。
建立中国考试学,《语文考试研究》创刊号2009年1月20日。
小说·电影·现代性——以小说《海上花列传》和电影《海上花》为中心,《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剑海鹰扬司马翎,《中华读书报》2008年4月2日。
金庸小说的人民性,《医学人文讲坛》2008年1月版。
清洁高雅轮流转,《九鼎》创刊号2007年9月20日。
人道的庄严,《首播》2007年第9期。
百年小说大师张恨水,《百年潮》2007年第6期。
博客,当代文学的新文体,《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身陷重围的鲁迅,《海内与海外》2007年第3期。
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体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论《蜀山剑侠传》的超越生命观,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8期。
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7期。
论《蜀山剑侠传》的超越生命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晋人之美——反映中国文人生活的最初结集《世说新语》,《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4月20日。
怀疑与应对,《艺术评论》2006年第1期。
《鹿鼎记》的思想艺术价值,汕头大学《华文文学》2005年11月。
旧体诗与中国现代文学,《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旧体诗与现代文学,《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10月20日。
老舍与国民精神,《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10月20日。
丁西林剧作“欺骗模式”初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01期。
试谈沈从文的自卑情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