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出生于1973年,湖北襄阳襄州区打伙村。2017年44岁,初中毕业,在北京做育儿嫂。空闲时,她用纸笔写了十万字的人物自述《我是范雨素》,讲了两个家庭的真实故事。
1985年,琼瑶小说《烟雨濛濛》正流行,12岁的范雨素自作主张,改名“范雨素”。那年范雨素在老家开始做乡村小学的民办老师。如果她不离开老家,一直做下去,就会转成正式教师。她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到了北京。她要看看大世界。那年她20岁。
到北京以后,过得不顺畅。主要因为她懒散,手脚不利索,笨。别人花半个小时干完的活,她花三个小时也干不完。手太笨了,比一般的人都笨。上饭馆做服务员,她端着盘子上菜,愣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挣点钱只是能让自己饿不死。
范雨素在北京蹉跎了两年,觉得自己是一个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便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结婚短短五六年,生了两个女儿。孩子父亲的生意,越来越做不好,每天酗酒打人。她实在受不了家暴,便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襄阳求助。那个男人没有找她们。后来听说他从满洲里去了俄罗斯,现在大概醉倒在莫斯科街头了。
范雨素回到了老家,告诉母亲,以后她要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了。作者像位人类学家,写下村庄里的、家族里的、北京城郊的、高档社区生活的故事,写下对命运和尊严的想法。
主要作品《我是范雨素》、《农民大哥》
作品走红2014年秋,一个偶然机会,范雨素得知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开课,此后每周日晚7点,范雨素在文学小组听了整整一年的课。《我是范雨素》,让众多网友感动落泪。
人物评价育儿嫂范雨素的自述,把自己的生命形容为“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她把苦难写得不动声色,夹着一分冷嘲、两分幽默,三分温暖,甚至充盈着某种俯视众生的高贵气息。让人想起简爱,但又没有简爱那种读书人的愤世、清高甚至矫情,她顺从着看得通透的命运——8平米合租房,一面冬天迎纳阳光的玻璃窗,就能让她“幸福”。
一夜之间,上亿人集体打开“这本书”,且急于卒读。赞美、拨弄、质疑,蜂拥而至。有文化人认定她文字平平,不过因为苦难而获激赏,甚至刻薄为城里人缺少“农家乐”。
这是大时代的一则小故事。眼下,热度再高的人或事,至多各领风骚三五天,范雨素也会很快走出大众视野。然而,对社会宽容度,对吃瓜群众文明程度等等,她命运的走向,或是某种意味深长的测评。
命运正在试图重新“装订”这位44岁的乡村女性。她的文字被喜爱,就是因为“独特的式样”。从乡野走来,在底层挣扎,却以文字名世,这是中国文化史的异数。怎么看待这“异数”,是一杆秤。仅用“审苦”来解释范雨素的走红,实在低估了公众智商。
五四以后,知识人总把启蒙挂在嘴边,一旦被“蒙”启了,岂非挑战了习以为常的优越感?范雨素,不是“下基层”体验生活的文人,她自己就是生活本身,还没有被文化熏走样儿,还保有着原生态的、活跳跳的诚实——乡下人的执拗,是不尊高头讲章,只信自己的眼睛,信自己活出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