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生于河南开封,籍贯浙江湖州,九三学社社员,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
赵九章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1935年—1938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毕业获博士学位; 1944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所长;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1968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1999年9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赵九章毕生从事现代气象学、海浪和台风中心预报、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1907年10月15日,赵九章出生于河南开封。
1918年—1921年,就读于开封北仓小学。
1922年9月,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1925年8月,考入浙江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系。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9年—193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35年—1938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毕业获博士学位。
1938年10月,任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及航空工程系副教授。
1940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4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所长。
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581”组副组长。
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
1968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1999年9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赵九章从事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研究。在气团分析、信风带热力学、大气长波斜压不稳定、大气准定常活动中心、有关带电粒子和外层空间磁场的物理机制等方面也做了研究。先后创立了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开辟了气球探空、臭氧观测、海浪观测、云雾物理观测、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等新研究领域。
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赵九章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发展了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赵九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赵九章通过研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同时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指导开展中国海区海浪及波谱的研究,研制出观测设备和一整套观测分析仪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人工降水的研究,使中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赵九章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在他的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赵九章开始中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20世纪60年代,赵九章开始气象火箭的研究,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和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气象火箭的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的领导下研制的。
赵九章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空间环境实验室。
- 学术论著
赵九章专著《高空大气物理学》
赵九章.法国气象方面的一些情况[M].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65.
赵九章,徐荣栏,周国成.带电粒子在偶极磁场中的运动区域及其模型实验[J].科学通报,1963(11):56-57.
赵九章.十年来中国气象学研究的进展[J].气象学报,1959(3):12-17.
都亨,赵九章.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一种机制(一)[J].地球物理学报,1964(03):15-24.
赵九章.太阳风、外空磁场及低能带电粒子探测之进展[J].Chinese Journal,1963(11):9-19.
赵九章.高空大气物理学[M].科学出版社,1965.
赵九章.高空大气物理学 (上册)[M].科学出版社,1965.
赵九章.中国气象学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前瞻[J].气象学报,1951(01):16-19.
-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1935年4月 | 中国气象学会会议 |
1945年1月 | 中央研究院第一次学术讨论会 |
1945年5月 | 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第五次学术讨论会 |
1946年2月 | 国际气象会议(伦敦) |
1948年2月 | 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务会议 |
1949年4月 | 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第七次学术讨论会 |
1950年6月 | 中国科学院院务扩大会议(北京) |
1950年8月 | 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北京) |
1953年1月 | 中国科学院第五次院务常务会议 |
1953年9月 | 中国科学院第三十次院务常务会议 |
1953年11月 | 中国科学院第三十九次院务常务会议 |
1954年3月 | 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务常务会议 |
1959年4月 | 第16次最高国务会议 |
1962年 | 国际空间研究会议 |
1962年 | 全国科技工作者会议(广州) |
1962年4月 | 宇宙空间研究会议(意大利) |
1963年6月 | 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波兰) |
1966年5月 | 卫星系列规划设想讨论会 |
1965年10月—11月 | 中国第一颗卫星方案论证会 |
- 科研奖励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1944年 | 东亚之大气涡旋 | 中央研究院自然科学类第二奖 |
1985年 |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 |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 院系建设
1958年,赵九章创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
- 编写讲义
赵九章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期间,编著了《高空大气物理学》等讲义。
赵九章在西南联合大学教书时,编写了《动力气象学》等讲义。
- 讲授课程
1944年—1949年,赵九章在中央大学理学院气象系任教期间,讲授《动力气象学》等课程。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赵九章主讲《空间物理学》《高空大气物理学》等课程。
1959年,赵九章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磁暴组的讨论班学员讲授《宇宙电动力学》等课程。
- 治学态度
赵九章在学术上很民主,但对公开发表的论文要求严谨,研究所的一些重要论文送刊前他都要亲自审阅的。赵九章对年轻人严格要求,悉心扶植,很多学生在他的教育和熏陶下,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治学方法
无论是学生培养还是科学研究,赵九章既注重基础理论,又重视结合实际,注意传授治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和发现问题,逐步深入,最后形成论文题目与内容。
- 指导学生
赵九章为中国地球物理、大气物理和空间物理等培养了一大批中流砥柱。如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院士,空间物理学家王水院士,动力气象学家陶诗言院士,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家顾震潮教授,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气象学家朱岗昆教授,大气物理学家周秀骥院士,地震学专家许绍燮院士,气象学家巢纪平院士,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曾庆存院士,南京气象学院顾钧禧教授,气象学家谢义炳院士,大气科学和遥感学家赵柏林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颙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院士等。
荣誉表彰时间 | 荣誉表彰 |
1955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99年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时间 | 担任职务 |
1940年 | 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评议员 |
1946年2月 | 国际气象委员会出版及文献委员会委员 |
1949年6月 |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49年6月 | 江苏省政协委员 |
1952年9月 | 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1953年11月 | 中国科学研地震工作委员会委员、秘书 |
1954年12月—1959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56年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 |
1956年2月 | 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1957年5月—1960年4月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58年 | 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
1958年 |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组长 |
1958年 | 中国科学院人造卫星领导小组副组长 |
1958年12月 | 九三学社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1958年—1962年 | 中国气象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 |
1960年4月—1967年1月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62年 | 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
1962年—1978年 | 中国气象学会第十八届理事会理事长 |
1963年 | 中国科学院星际航行委员会组长 |
1964年12月—196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中国国际地球物理年国家委员会秘书长 | |
《气象》特约编辑 |
- 家世背景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父亲一生行医,家庭清贫。赵九章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自然科学,立志科学救国。
- 婚姻家庭
赵九章的妻子吴岫霞出身富俗的乡绅家庭,开明善良,两人育有两个女儿,赵燕曾、赵理曾。
人物评价1959年12月,周培源(右)与赵九章参加印度科学会议
“中国现代气象学、空间科学的开创者和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倡导和开拓中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中国新闻网评)
“他(赵九章)的一生是为中国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一生,为中国天气预报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中国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方面的贡献也是突出的,是中国空间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评)
“赵九章为中国科教事业发展建立了卓越历史功勋,他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国防科技和人造卫星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评)
“赵九章为中国气象教育事业、地球物理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们树立了重才善教、致力创新的光辉典范,我们要学习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大师风范;学习他求新求实、教研结合的治学方法;学习他慧眼识才、关心后辈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忠诚国家、奉献民族的高贵情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评)
1964年,王淦昌(后排右三)、赵九章与学生在一起
“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评)
“赵九章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人造卫星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气象教育事业、为地球物理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华大学校友总会评)
“赵九章是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对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发展和推动贡献巨大。”(大气物理学家周秀骥院士评)
“赵先生(赵九章)是当代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的科学人才,他的贡献是巨大的。”(空间物理学家王水院士评)
后世纪念- 赵九章铜像
1997年,44位科学家(其中42位是院士)联名倡议为赵九章树立铜像,铜像安放在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科研楼的大厅中央,2008年赵九章铜像迁至空间中心科研楼九章大厦。
2010年7月1日,赵九章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
- 纪念邮票
中国邮政自1988年开始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邮票,截至2020年9月,共发行了八组,有34位科学家入选。2014年赵九章入选第六组纪念邮票。
- 行星命名
2007年10月29日,以赵九章的名字命名的“赵九章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国际编号为7811的“赵九章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82年2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
- COSPAR赵九章奖
2006年,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执行局设立了“COSPAR赵九章奖”。
- 赵九章科学奖
“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设立于1990年,是以赵九章的名字命名的,面向大气物理、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及空间探测领域的科学与技术奖,简称赵九章科学奖。赵九章科学奖共设四个奖项:大气物理奖、地球物理奖、空间物理奖、空间探测奖,颁发奖金、奖杯、奖状等,每两年颁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