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尧学,男,汉族,1956年1月生,湖南常德澧县人,1982年本科毕业于陕西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
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二系。1989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02月11日,入选“2014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活动获奖名单。获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IEEE AINA 2007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早期研究人员之一,主持和参与了中国第一台网络接入路由器的研制、提出和研制成功了扩展冯诺依曼结构的透明网络终端。著有《又见木兰》、《水随天去》等管理类散文集。
1978年10月至1982年07月,在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陕西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2年07月至1983年02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国研究生预备班学习;
1982年本科毕业于陕西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83年02月至1983年09月,在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培训班学习;
1983年09月至1990年03月,在日本东北大学硕士生、博士生并获硕士、博士学位;
198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90年03月至1995年07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任教师、副教授、教授,教研组副主任;1994年6月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系主任;1995年2月评定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5年07月至1995年10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教授;
1995年10月至1997年11月,电子部计算机司副司长兼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副主任(挂职);
1997年11月至1999年06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06月至2000年06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主持工作);
2000年06月至2001年05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2001年05月至2009年0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其中,2001年11月至2006年5月兼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参加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007年5月至2008年9月任北京奥组委挂职总体策划部副部长;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06月至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2011年10月21日,经中共教育部党组研究并与中共湖南省委商得一致,决定张尧学同志任中共中南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
2011年11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任中南大学校长。
2016年12月7日下午,湖南省科协第十届全省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张尧学当选湖南省科协第十届全省委员会主席。
2017年6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中南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张尧学不再担任中南大学校长职务。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
1995年主持研制成功中国首台网络路由器,并推动了这一事关国家安全和信息产业核心产品的产业化。
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主动服务和透明计算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在时空上扩展冯诺依曼结构、把信息存储、运算和管理分开的透明计算理论与方法,并研究成功了基于该理论的内核分布式操作系统和无操作系统的透明计算终端,广泛用于中国军事、商务、教育和管理等领域,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重视,被中国以外同行认为是“先于云计算,并包含了云计算”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并正向服务手机、云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家庭网等领域扩展。
在网络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被美国同行称为“Zhang’s method”的交互式协议综合法,推动了网络基础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IEEE AINA07最佳论文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美国IET教育基金会教育领先奖,以及亚洲开放大学联合会功勋服务奖等奖项。撰写中英文专著和教材8部,其中《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已销售100余万册,成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主要教材之一。
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科研、国际合作及重大产业化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5项。
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透明计算和主动服务。透明计算主要是研究如何解决用户通过网络上的同一终端平台使用不同操作系统和相关应用,以及在不同终端平台上使用同一操作系统和相关应用。主动服务是按照用户需求,通过计算机对现有服务进行演化,从而提供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网络服务的一种计算方法。
科研成果奖励
年份 | 奖项 |
2015年 |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2007年 | IEEE AINA 2007最佳论文奖(第一获奖人) |
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年度杰出成就奖 | |
2006年 | 中国专利优秀奖(第一获奖人) |
清华大学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效益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 |
2005年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获奖人)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
2004年 | 美国IET教育基金会教育领先奖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 |
2002年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2001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
2000年 | 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管理奖 | |
1998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
1997年 | 电子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 | |
1996年 | 全国电子十大科技成果奖 |
1995年 | 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 |
1994年 | 霍英东基金 |
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奖 |
学术论著
论著: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习题解答与实验》,《UNIX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教程》,《走进网络世界》,《中西文操作系统》。
散文:
《侘寂天涯》,《水随天去》,《又见木兰》,《另一个清华:一位清华教授的留学散记》。
发明专利:
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9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4项。
论文:
共发表论文180多篇。
人才培养主持和参与了中国第一台网络接入路由器的研制、提出和研制成功了扩展冯诺依曼结构的透明网络终端。
荣誉表彰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任职现任职务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委员,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委会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军用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专业组专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reless and Mobile Computing》《Journal of Autonomic and Trusted Computing》《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等世界上学术期刊的编委。
曾任职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985工程办公室主任、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等学术和行政职务。着有《又见木兰》、《水随天去》等管理类散文集。2015年02月11日,入选“2014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活动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