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秉林,1945年出生于吉林德惠,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清华大学原校长。
1960年至1965年就读于包头市第九中学,毕业于芜湖市第一中学;1965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1970年大学毕业并留校工作;1973年3月至1975年7月及1978年1月至1979年11月,先后在清华大学固体物理研究班学习。1979年赴丹麦Aarhus大学学习;1982年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顾秉林长期从事功能材料的组分、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和材料的微观设计。
1945年(乙酉年),出生于吉林德惠,长于内蒙古包头市。
1960年至1965年,先后在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和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就读。
学习经历1965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
1973年3月至1975年7月,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生班学习。
1978年9月至1979年9月,先后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生班学习。
1979年,赴丹麦Aarhus大学学习,1982年获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84年,被清华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88年1月,晋升为教授。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3月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2001年3月,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2003年4月至2012年2月20日,任清华大学校长。
2012年2月10日,连任北京市科协第八届委员会主席;2月28日,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2013年3月,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5月22日,美国圣母大学授予顾秉林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2016年4月26日,受聘为云南省人民政府顾问。
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理事长。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顾秉林长期致力于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凝聚态物理方向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对低维和纳米量子结构的电子性质、输运行为和相关器件应用作出了系统研究,揭示了量子点、碳纳米管、原子团簇及团簇组装材料的一些新特性,阐明了力学形变导致的纳米管中金属-半导体相变的物理机制及其在纳米器件中的可能应用。
顾秉林长期从事功能材料的组分、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和材料的微观设计,系统地研究了多元III-V族半导体合金的电子结构和相变,发展了处理其生长动力学过程的模型,探讨了该体系有序化结构类型及形成条件。在回国后的不长时间里,他就与同伴们共同奋斗,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建立了多元半导体合金设计模型,提出了原子位形几率波理论,揭示了量子点、原子团簇及团簇组装材料的某些新特性,为某些新材料探索打下了基础。
人才培养截至2011年4月,顾秉林院士共培养20余名博士生,其中1人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6人曾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先后有4人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2人被评为“清华大学十优秀研究生”。
荣誉表彰时间 | 荣誉/表彰 |
1991年 | 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 |
1997年 | 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
1998年 | 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 |
1999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2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
2004年 | 日本东北大学首届鲁迅奖 |
2010年 | 中国最具魅力校长 |
2016年 | 日本外务大臣表彰奖 |
顾秉林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物理学与天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体视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理事长。
人物评价顾秉林的许多工作与“最早”“首次”这些字眼儿结下了不解之缘。(清华大学评)
作为清华大学校长、北京市科协主席,顾秉林团结带领北京市科协全体,以“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和建言献策活动,推动实施以“科技点燃圣火,创新圆梦中国”为主题的奥运科普行动计划等,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凤凰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