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个人资料

吕振羽(1900年1月30日-1980年7月17日),名典福,字行仁。学名振羽,曾化名柳岗,笔名晨光、正于、曾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教授、历史教研室顾问。湖南省邵阳县(今属邵阳)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有奴派的五大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

192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36年,吕振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他来到重庆,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统一战线、理论宣传和历史研究工作。1948年9月-1949年6月任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委员,大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及历史教研室顾问,中央军委顾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历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等。1980年7月17日,吕振羽在北京逝世。

吕振羽的论著中涉及经济史、社会史、哲学史、思想文化史、民族史、史学史、革命史、农民战争史等诸多方面。主要著作有《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思想史》《简明中国通史》及《中国民族简史》等。

{"key":"sub_title_1","type":"text">

{"key":"sub_title_2","type":"text">

{"key":"sub_title_3","type":"text">

{"images":[

{"key":"sub_title_1","type":"text">

{"key":"sub_title_2","type":"text">

{"key":"sub_title_3","type":"text">

{"images":[

{"key":"sub_title_1","type":"text">

{"key":"sub_title_2","type":"text">

{"key":"sub_title_3","type":"text">

{"images":[

{"key":"sub_title_1","type":"text">

{"key":"sub_title_2","type":"text">

{"key":"sub_title_3","type":"text">

{"images":[

{"key":"sub_title_1","type":"text">

{"key":"sub_title_2","type":"text">

{"key":"sub_title_3","type":"text">

"revision_id":"636818581991022","category_id":"626530557142","lemma_id":"65501213161655","sense_id":"56771070215659","lemma_name":"吕振羽","lemma_sense":"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summary_images":[{"image_id":"3595169963293254">

人物生平早年探索

中国历史学家吕振羽,1900年1月30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三十)诞生于湖南武冈(今邵阳县)。吕振羽名典爱、字行仁、学名振羽,曾化名柳岗,笔名晨光、正于、曾与。吕振羽出身世代农家,却怀怀"工业救国"志,入湖南大学,攻电机工程,1926年夏毕业。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他抵北平,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尤精研经济学和哲学,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外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之规律与特点,参加了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

“九一八”事变后,吕振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任中共北平市委领导下的“自由职业者大同盟”书记。

自1930年冬至1932年初,相继发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趋势之推测》《中国国民经济的三条路线》《中国革命问题研究》等论文。于1932年出版了《中日问题批判》与《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两书,皆被当局列为禁书。后入中国大学任专任教授,主讲中国经济史、农业经济学、计划经济、中国社会史、社会科学概论、中国政治思想史,兼任民国大学的中国经济史、朝阳大学的殖民地问题等课程,有"红色教授"之誉。

抗日时期

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34年6月至1937年6月,相继出版了《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专著和数十篇论文。

他根据考古发掘材料和古文献中全部神话传说性记载,系统地论证了殷以前为中国史的原始公社制阶段;提出殷代是奴隶制阶段、西周是初期封建制阶段的论断;论定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外,还提出了殷代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工具是青铜器的论断;探讨了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确认它发生于明末和鸦片战争之前。

"七七"事变后,他在从事抗日活动的同时,总结了3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批评和论述了存在于当时中国史研究方面的问题。

他这批文章后辑集为《中国社会史诸问题》,1942年出版。所著《简明中国通史》上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通史著作。1948年《中国民族简史》问世,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中国各民族历史的重要著作。同年,完成《简明中国通史》下册,连同上册一并出版。

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大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历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此外还担任中央高级党校兼任教授及历史教研室顾问、中央军委顾问、中国史学会理事和一些重要刊物的编委等;陆续撰写了有关史学理论建设的大量论文,部分辑入《史学研究论文集》、《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

1963年,蒙不白之冤,失去自由,但坚持史学研究,写下了二十万言的《史学评论》和三千首诗词(辑为《学吟集初草》)。"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投入监狱达八年之久,身致重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冤案得到平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1980年7月17日,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

1980年7月17日,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

为了学术研究,吕振羽曾收藏了数万册古今书籍;去世后,这些书籍由其家属捐献给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捐赠的这批藏书中,有线装书1519种,19880册;精平装书1973种,5506册;总数为3432种,25386册。其中,如元大德本《大宗地玄本论》、明万历套印本《孟子》、明毛氏汲古阁本《陆放翁全集》、康熙武英殿本《渊监类函》、清稿本《根儒日记》及傅山等人的字画及金石拓片、文人学者手迹、乾隆帝御笔诗、有稗史、笔记、札记、游记和金石考古、地方志书等。

另外,为了纪念吕振羽先生,学校在长春和北京两地分别建立“吕振羽纪念室”。

主要影响先秦社会史

最先追随郭沫若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并投身到社会史论战中的是吕振羽。《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以后在国内引起轰动,而郭沫若只身一人在日本,吕振羽清楚地看到“那些乔装为‘历史家’面目出现的殷代社会研究者,无论在材料上,在结论上,大都不过从郭著作片断的抄袭,而又把它加以歪曲,以粉饰其可鄙的固有的成见,且从而去反诘郭氏。”(《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10页,三联书店,1962)因此,打算“对陶希圣、李季诸人的中国社会史的意见附带作一较详细的批判,对郭沫若先生的著作也提出一些较系统的意见。”《〈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初版序》

吕振羽艰难地从事着两个方面的工作。1934年至1935年,他相继完成《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二书,以历史唯物论作为“解剖人类社会的唯一武器”和“唯一正确的历史学方法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法则,完全符合辩证法的发展法则,“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当然也不能在这个共同的法则之外,另有一个途径。”同时以考古资料结合神话传说,第一次将中国原始社会由野蛮进入开化的发展历程整理出一个系统,填补了古史研究中的一大段空白。后来翦伯赞评论说:“吕振羽对于中国先阶级社会史的研究上,是尽了一个开辟的任务。”(《历史哲学教程》修订四版170页,新知书店,1947)

在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具体划分上,郭沫若以商代为“金石并用时代”,西周为铁的出现的时代,进入奴隶制社会。吕振羽则根据殷墟出土物及其遗迹的发现考察,从铜器冶炼术和冶炼场遗址的普遍存在,青铜器与其它器物出土数量的比例,以及铜器制造工艺程度等方面进行论证,认为殷代并非“新石器或金石器时代”,而“应该是青铜器时代”。

吕振羽最先提出的“殷代奴隶制社会”说和殷代为“青铜器时代”的观点,很快便为新史学阵营所接受。不久,郭沫若在《卜辞通纂》中“对殷代社会的意见已有不少改变”。到40年代,他在《十批判书》中不仅完全肯定殷代为奴隶制社会,而且在《青铜时代》中认为“殷代已经是青铜器时代了”。(《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601页)

社会史论战从一开始就涉及到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李季、叶青、陶希圣等都打着唯物史观的旗号写“哲学史”、“学术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特别是陶希圣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认为“没有半点‘唯物辩证法’的气味”,便在1937年推出一部《中国政治思想史》,以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为样板,对中国历代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找出了一个粗略系统”,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作出系统考察,成为科学的中国思想通史的先声。

此外翦伯赞于30年代初发表《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历史发展阶段之划分》的长文,并于1938年出版《历史哲学教程》一书;侯外庐于1933年写成《社会史导论》,1934年写成《中国古代社会和老子》;范文澜于1940年发表《关于上古历史阶段的商榷》。这些论著开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研究的诸多新领域。

10年的时间,在郭沫若开出的“草径”上,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范文澜为代表的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先后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的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力求澄清在社会史论战中的理论混乱与资料混沌。其中,吕振羽以其三部论著——《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政治思想史》,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铺下了不可缺少的坚实路石。

考察殷周社会问题时,吕振羽没有套用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而是从恩格斯说“最初的铁,其硬度还不及铜的硬度高”一句话中得到“极重要的暗示”,结合对殷代青铜器所表现的劳动生产率认为:“殷代的青铜器所代表的生产力,曾创造出存在于社会内部的不劳而食的阶级……把中国社会推进到文明时代。”

中国通史

1941年,吕振羽最先出版《简明中国通史》上册,1948年出版下册,下限到鸦片战争。写法与历来的通史“颇多不同”,主要是“把中国史作为一个发展的过程来把握”,“注重于历史的具体性”,“尽可能照顾到各民族的历史和其相互作用”,“把人民历史的面貌复现出来。”这在我国是运用唯物史观指导编写中国通史的最早尝试,作者提出的编写中国通史的基本原则,对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起着积极作用。差不多同时,范文澜自1940年8月至1941年年底,在集体编写的基础上独自完成《中国通史简编》上册(五代以前)、中册(宋至鸦片战争),初步建立起新的中国通史体系。《简明中国通史》和《中国通史简编》代表了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史的最高水平,并为此后的中国通史编写奠定了基础。

20世纪40年代末,吕振羽以其《简明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中国民族简史》,与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翦伯赞分别推出的各领风骚的一批新著,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五大家的基本格局,标志着在中国已经形成一个代表着历史学发展方向和拥有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群体。

40年代刚刚过去,便可以看到来自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新感受。齐思和在肯定郭沫若、陶希圣对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贡献之后,高度评价了吕振羽和范文澜的成就,认为“对于中国社会史研究最努力的是吕振羽先生。吕氏自民国二十年来到现在共著成了关于中国社会史六七种著作。他用了唯物辩证法,将中国社会史分期来研究。”“中国社会史之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到了范文澜先生所编著的《中国通史简编》才由初期的创造而开始走进了成熟的时期。”(《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燕京社会科学》第2卷第2期)

民族史

民族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理论问题,自吕振羽步入社会史论战以来,就一直关注民族问题的研究。《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中专有《远古中国各族系别的探讨》一章,编纂《简明中国通史》特别强调的三点中有一点是“尽可能照顾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和其相互作用,极力避免大民族中心主义的观点渗入”。

民主建国前夕,民族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吕振羽从两个方面感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是中国的民族问题从来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民族,他们的起源、历史过程以及现状怎样,法西斯大民族主义者是完全无知的;二是“为人家书本的虚伪与片面材料所蒙蔽,而构成一些不切实际的乃至错误的论断”(《〈中国民族简史〉初版序》),于是在戎马转战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社会形态理论写成《中国民族简史》专著,考察和论述了汉、满、回、藏、维、苗等族的起源、发展,所经历的历史阶段以及各自的历史贡献。

主要作品

吕振羽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拓荒者之一,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历史研究50年﹐对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行了广泛而艰苦的探讨﹐从经济史﹑社会通史﹑思想史﹑民族史等方面构成了一个体系﹐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民族史研究作出了贡献。

他生平著述很多﹐主要史学著作有《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思想史》《简明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中国民族简史》《史学研究论文集》《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中国历史讲稿》等书行世。

出版图书

1/3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