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涟(1956年~),女,出生于1956年,籍贯是湖南邵阳。职业是作家、经济学家,代表作品有《人口:中国的悬剑》,《现代化的陷阱》,《经济学与人类关怀》《我们仍然在仰望天空》等著作。旅居美国。
近年来,何清涟专门从事中国当代经济社会问题研究,尤其是对中国社会转型期资本形成的特点,政治资本形成的特点,政治资本、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等各种社会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国家、社会和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国家、社会和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冲突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何清涟的《现代化的陷阱》在海内外引起轰动,成为学术著作中罕见的畅销书,并于2000年获首届长江读书读者著作奖。
“文化大革命”中在湖南从事铁路建设。
1979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1983年毕业后在湖南财经学院工作。
1985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
1988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后任教于暨南大学、任《深圳法制报》社编辑,业余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01年6月14日从深圳家中只身出走,先经由北京前往新加坡,后取道日本到美国。
出版著作(1)《人口:中国的悬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本书从宏观上全面分析了中国明清以来近400年人口激增对社会进程的巨大影响。
(2)《经济学与人类关怀》,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3)《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
(4)《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漓江出版社,2001年。
(5)《20世纪后半叶历史解密》(Decoding History : 1950s~2000s),博大出版社,2004年。
(6)《中国改革的得与失》(The Gains and Losses of China's Reform),与程晓农合著,博大出版社,2007年。
本书内容包括:改革路径的拷问;中国经济改革的陷阱;中国社会结构变动;政治变迁。
出版图书发表文章论文 | 期刊 | 发布时间 |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 | 书屋 | 2000-03-15 |
中国当代经济伦理的剧变 | 开放时代 | 1998-02-28 |
“圈地运动”与中国社会心理的变迁(与张祥平合写) | 战略与管理 | 2000-08-05 |
中国经济的断裂带 | 战略与管理 | 1998-10-15 |
“适者生存”与“有闲阶级”面对财富与贫困的思考 | 读书 | 1998-10-10 |
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破产和人口压力的关系 | 中国农史 | 1987-12-31 |
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形态原因分析 | 战略与管理 | 1999-10-05 |
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李辉合写) | 书屋 | 1999-08-15 |
经济学理论和“屠龙术” | 读书 | 1997-03-10 |
清代的人口压力和租佃形态 | 江淮论坛 | 1987-12-27 |
宪政与集团利益诉求 | 天涯 | 1999-10-15 |
利益的冲突——倾听不同的声音 | 天涯 | 2001-02-15 |
中国经济反市场形态的剖析 | 改革与理论 | 2000-05-15 |
对中国20年经济改革的批判性透视 |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1999-03-30 |
20世纪最重大的社会变革:小农阶级的消失 | 新西部 | 2001-06-01 |
旧曲新弹:经济发展与社会代价(与张祥平合写) | 开放时代 | 1999-12-30 |
面临多重困境的“中国制造” | 新经济杂志 | 2007-08-10 |
宪政中国与“老权贵带入新社会” | 战略与管理 | 1999-08-05 |
什么样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反思 | 天涯 | 1998-02-15 |
中国女人:愤世嫉俗不容易 | 中国社会导刊 | 2001-03-15 |
共享社会财富的增长 | 改革先声(新视点) | 1999-06-30 |
什么是真正的批评规则——对张曙光先生《批评规则、交往理性和自由精神》一文有关事实的澄清与回答 | 书屋 | 2000-01-15 |
金融危机挑战“经济奇迹” | 读书 | 1997-12-10 |
西部大开发的环境忧思 | 中国民族 | 2004-06-06 |
漫游二百一十年前的美国费城 | 书屋 | 1999-10-15 |
贫富差距的核心是知识差距 | 出版参考 | 2003-01-15 |
胡雪岩现象与中国三代商人(与易铭合写) | 天涯 | 1999-12-15 |
谈公务员的引咎辞职 | 安徽决策咨询 | 2001-05-25 |
鲁迅“药”之新解——人血馒头的另一种吃法 | 书屋 | 1999-02-15 |
公平与效率:决策的两难境地 | 安徽决策咨询 | 2001-01-25 |
西部大开发的环境忧思 | 陕西水利 | 2004-06-30 |
中国经济的软肋:三个不可持续 | 中国市场 | 2009-01-18 |
改制“王牌”不能滥用 | 读书 | 1998-01-10 |
西方资本对投资环境的制度要求(与程晓农合写) | 税收与社会 | 2001-06-10 |
中国企业家的成长环境──漫话1860年以来的3代中国商人 | 改革先声(新视点) | 1999-11-30 |
我看《切·格瓦拉》一剧 | 书屋 | 2001-04-15 |
学术泡沫与国情研究 | 天涯 | 1997-08-15 |
为经济学引回人类关怀 | 读书 | 1996-03-10 |
中国谁在参与资本原始积累 | 中国商界 | 1999-04-15 |
清末中国的大量外债及其分析 | 财经研究 | 1986-12-27 |
关键在于道德和政治责任的建立 | 领导文萃 | 1998-10-15 |
贫富差距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差距 | 港澳经济 | 1999-06-15 |
“长江读书奖”颁奖会上的获奖致辞 | 书屋 | 2001-01-15 |
偷漏税在中国为何如此严重? | 财经界 | 2001-05-01 |
中国用什么吸引外资?—— 西方资本对投资环境的制度要求(与程晓农合写) | 财经界 | 2001-03-01 |
心灵深处的一座坟墓 | 黄河 | 1999-12-15 |
股份制:逆境中的政策选择——用股份制重组国有资产的机遇和风险 | 开放时代 | 1997-10-30 |
中国为何不再被外资视为福地 | 中国市场 | 2008-09-18 |
透过数字看中国 | 改革先声(新视点) | 1999-09-30 |
我的“资产负债表” | 书屋 | 1999-12-15 |
经济发展与社会代价(与张祥平合写) |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 2000-03-15 |
财富的追求与经济伦理的畸变 | 华夏星火 | 1999-04-15 |
社会良心的呼吁——读秦晖《天平集》 | 书屋 | 1998-10-15 |
滚滚红尘中的无奈 | 书屋 | 1998-12-15 |
引咎辞职及其他 | 新西部 | 2001-07-01 |
爱我们现在,爱我们未来 | 西部大开发 | 2001-05-15 |
何清涟的两个话题 | 改革先声(新视点) | 2000-05-30 |
高薪能否养廉 | 中国社会导刊 | 2001-07-15 |
“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程晓农合写) | 税收与社会 | 2001-02-10 |
精神境界·技术层面·思想家(与单小海合写) | 书屋 | 1998-10-15 |
贫富差距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差距 | 理论广角.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 1999-08-15 |
有关成功的现代神话 | 新西部 | 2000-12-30 |
外国资本到底瞄准中国市场的哪一点?(与程晓农合写) | 开放潮 | 2001-01-25 |
中国经济信用的失常状态 | 管理与财富 | 2001-07-30 |
世界性的思考,重振政府活力 | 商业时代 | 2000-03-10 |
财富的困扰 | 天涯 | 1996-12-15 |
“适者生存”与“有闲阶级”——面对财富与贫困的思考 | 乡音 | 1999-01-10 |
转轨时期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 福建改革 | 1998-09-15 |
改革路上的他山之石——读金雁的《新饿乡纪程》 | 书屋 | 1998-10-15 |
中国特色的“引咎辞职制”会不会走过场 | 中国社会导刊 | 2001-05-15 |
在路上 | 理论学习与探索 | 2002-04-20 |
谁来斩“老鼠的尾巴”? | 书屋 | 2000-05-15 |
“高薪”就能养廉吗? | 安徽决策咨询 | 2001-03-25 |
谁造成了市场失灵 | 中国商界 | 1999-10-15 |
人类与自然同在 | 南风窗 | 1998-11-15 |
警惕!远未终结的“资本原始积累” | 中国商人 | 1998-11-05 |
知识差距:贫富差距的核心 | 教师博览 | 2000-01-15 |
“高薪”就能养廉吗? | 新闻天地 | 2001-02-10 |
财富的困惑 | 北方经济 | 1999-04-20 |
机构改革为什么势在必行 | 山西老年 | 2000-07-15 |
面对共同的世界——‘1979—1988中国10年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述评(下篇) | 特区经济 | 1989-01-31 |
实事求是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标准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理论研讨会综述 | 特区经济 | 1988-04-30 |
权威制衡:对改革中政治、经济浪漫主义的批判——访肖功秦 | 特区经济 | 1989-05-01 |
改革“瓶颈”的人文关怀(与李辉合写) | 中国商界 | 1999-07-15 |
环保优先还是发展优先? | 环境 | 2004-04-15 |
经济学家何清涟直言:资金去向不明,启动经济困难 | 领导决策信息 | 2000-12-06 |
贫富差距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差距 | 港澳经济 | 1999-06-15 |
于无声处听惊雷——读《心香泪酒祭吴宓》 | 红岩 | 1998-05-15 |
面对共同的世界——“1979—1988中国10年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述评(上篇) | 特区经济 | 1988-06-29 |
中国进入就业寒冬 | 杂文选刊 | 2003-07-01 |
封建商业繁荣的背景分析 | 探索与争鸣 | 1988-04-30 |
城市改革与城市开放——访林凌教授 | 特区经济 | 1990-01-31 |
眺望世纪(与李辉合写) | 中国商界 | 1999-08-15 |
困惑中的探索——苏绍智教授访问记 | 特区经济 | 1988-06-29 |
税收善征,还要善用——谈尊重纳税人 | 税收与社会 | 2001-04-10 |
腐败泥潭的一只毒菌 | 四川监察 | 2000-02-01 |
特区发展纵横谈(二) | 特区经济 | 1990-05-01 |
世内人的世外情 | 散文 | 2000-07-01 |
危机和选择——访戴园晨教授 | 特区经济 | 1989-04-01 |
经济体制改革的最佳选择:建立有管理的市场经济——访陈琦伟 | 特区经济 | 1989-05-01 |
社会转型期中的深圳各职业阶层 | 特区实践与理论 | 1989-10-15 |
高薪能否养廉 | 党政干部文摘 | 2001-08-10 |
WTO的“冷点”问题 | 中国社会导刊 | 2001-06-15 |
改革呼唤全新的政治经济学 | 四川监察 | 1997-03-01 |
再谈危机与选择——二访戴园晨教授 | 特区经济 | 1989-06-30 |
中国人口转变的基本态势(与胡苏云合写) | 特区实践与理论 | 1989-06-15 |
中国企业的知识底座 | 经理人 | 1998-10-15 |
老树经霜更清发——访冯兰瑞教授 | 特区经济 | 1989-01-31 |
巴西“经济奇迹”的代价 | 西部时报 | 2007-06-15 |
贫富差距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差距 | 山西经济日报 | 2001-09-22 |
权力与市场结合作用下的两极分化 | 中国社会报 | 2000-08-22 |
婚姻中的经济学 | 财会月刊 | 2013-01-15 |
1999年6月14日,被《美国商业周刊》“亚洲之星”专号评为“亚洲之星(50LeadersatTheForefrontofChange,THESTARSOFASIA)。
1999年11月28日,被《三联生活周刊》列为25位时代人物之一,称她“代表了中国改革的良心”。
2000年10月29日,《现代化的陷阱》一书荣获首届“长江读书奖”读者评选著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