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行进,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鲁迅
“不可能”三个字曾经吓退过一批又一批庸人。但在强者的眼里,它只是一个玩笑。任何事,你认为“不可能”,它才不可能;你认为“可能”,它也许就真的可能。相信会成功,是那些已经成功的人所拥有的一项基本素质。信心可以激发一个人成功的原动力,那些不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的人,只能做到他们所相信的程度。
许多人在失败之后,总是会说类似这样的话“我原来就不认为它会行得通”或“我在开始前就预感会失败”,以及“对于这件事情的失败,我并不觉得太惊奇”。失败者大都采取暂且试试看的态度,他们在开始做事之前,根本就没有抱着必胜的信念,这就是导致他们失败的原因。
林肯曾说过:“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绝对不会超过他的信念。”
19世纪中叶,罗布林父子筹划建造有史以来最长的一座桥——布鲁克林大桥。这座大桥连接曼哈顿岛和布鲁克林区,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们疯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1869年,布鲁克林大桥开工,但不久之后,约翰·罗布林患破伤风,顽固的他拒绝医生治疗,结果不幸离开了人世。于是建造大桥的重任就落到了他的儿子,也是他的助手华盛顿·罗布林身上。
华盛顿·罗布林从造桥一开始便坚持亲临现场,但是,桥桩的水下施工使得华盛顿换上严重的“潜水员病”。两个桥桩都建完的时候,华盛顿的病情已相当严重,全身瘫痪,无法亲自到达工地现场。
此时,大家都认为这座大桥终究逃不过半途而废的命运,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华盛顿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华盛顿也许是建筑史上最奇特的人,他每天在自家的窗台上用望远镜观看大桥的施工,然后口述各项指令,由他的妻子记录后,转交给施工人员。他的妻子为此不得不自学高等数学等各种工程技术,担任了护士和总工程师助理的双重角色。
1883年,这座大桥终于建成通车了。大桥全长1834米,桥身由上万根钢索吊离水面41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全世界都在为它惊叹,以至于让人无法相信建造它的工程师其实是一位全身瘫痪的残疾人。
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帮助我们鼓起前进的勇气;即使遇到险境,也能帮助你树立生活的信心;即使遭遇不幸,也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
有时信念是一副脊梁,可以支撑人的灵魂;有时信念又化作一盏明灯,照耀着期盼的心灵;有时信念还像一个路标,指引人前行的方向。纵观历史长河,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抱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忍受身体惨遭重创的痛苦,最终完成了《史记》这一“史家之绝唱”。
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司马谈就曾经是太史令,主持史书的编写工作,监管国家典籍,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很深,很小就产生了写史的冲动。父亲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同年开始继承其父对《史记》的编纂。
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蒙受这奇耻大辱,司马迁几次想了结自己的生命,但想到父亲的嘱托,想到自己写史的心愿,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警言,于是便强忍悲愤,耗费十三年,终于写出了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
罗曼·罗兰曾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信念是我们工作与生活的精神支柱,没有了信念,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