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台风有十二级,英语有八级!那么学钢琴有多少级呢?10级!30岁学钢琴多久能10级呢?成年后还能学好钢琴吗?要学多久?十级:达到《肖邦练习曲》初级程度,对音乐的理解和演绎基本达到音乐学院专业基础水准。我是92年的,如今研究生在读,这个暑假过完就研二了,一直以来都坚持的事情就是 : 不论多忙,每天都会抽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练琴。对我个人而言,我已经做好“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备了,学无止境,这于我而言也是一场终生浪漫的修行。
30岁学钢琴多久能10级
成年后还能学好钢琴吗?要学多久?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我就觉得很亲切,因为我就是成年后才学钢琴的,感触很多。
首先回答题主的问题 :
学多久看你想学到什么程度以及每天愿花多少时间去练琴。
过十级没有任何问题,但前提是你得坚持下去。
我是92年的,如今研究生在读,这个暑假过完就研二了,一直以来都坚持的事情就是 : 不论多忙,每天都会抽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练琴。对我个人而言,我已经做好“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备了,学无止境,这于我而言也是一场终生浪漫的修行。
在正式开始之前,很想说一句:如果真的下定决心好好学钢琴,就不要在乎年龄,而且——一定不要自学!此外,很多人觉得一开始入门不需要请多好的老师,我可以用我后来的经历告诉你,入门时选择老师非常重要,这将是你以后学琴的基石!
我小时候学过几个月的风琴(和钢琴键面一样,但是需要脚踩下面的踏板鼓风进去才能弹响的那种)和一段时期的电子琴,后来没学了。这姑且算是埋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吧~~~
2012年9月,也是我大二刚过完迈入大三的一年,正式下定决心学钢琴。学琴之前的基础只限于会认基本的五线谱,其他什么都不会。这一学期就是依照老师的进度按部就班来,从基本的拜厄弹起,加上哈农练习手指。
2013年3月,也就是大三下学期刚开始,弹完了拜厄,进入到车尔尼599。
2013年12月,考研前差不多一个月的样子。花了九个月多的时间弹完车尔尼599,开始学习车尔尼849和巴赫初级。当时我钢琴老师她跟我说599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练习,一定要扎扎实实的好好练,而且也比较厚,有一百多条练习曲。
2014年5月底,进入到车尔尼299,毕业之前学到了第7条。
2014年8月,来到西安开始研究生生涯。3月份来西安复试那会也打听好了音乐学院那边的课程,所以后来一到西安就立刻去音乐学院报了钢琴课,9月份开学后,继续开始了钢琴学习。
2014年9月到现在,目前进度是车尔尼299第20条,巴赫二部三部创意曲,同时也在学习即兴伴奏。
目前熟练掌握的乐曲有: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巴达捷芙斯卡的《少女的祈祷》,乔治温斯顿的C大调《卡农》,中国民乐《彩云追月》,Pianoguys的《all of me》和《love story meets viva la vida》,还有一些个人喜欢的流行钢琴曲。
如今是在西安这边读研,加入了学校艺术团的钢琴部,认识了一群热爱音乐的朋友,有事没事喜欢一起来点合作表演。钢琴仍在继续学习ing ~~~
从2012年9月学琴到现在的2015年8月16日,将近三年的学琴时光是我在学校生活中最值得回味的日子。我学的是计算机软件,但我热爱着钢琴,将她视为我一生的挚友,她带给我的幸福快乐远超我最初的想象,也改变了我整个人生。
虽然学琴时间还不算久,也谈不上有多牛,但对于成年学琴,还是有很多话想对大家说,尤其是对也是成年了想学琴而又在踟蹰的人。
1)关于学不学琴的问题 :
如果一直以来都有想学钢琴的念头,却又一直在观望的,就下定决心好好学一次吧!哪怕怀疑自己能否坚持下来,也不要在以后老去时留下后悔遗憾。(后面的个人经历中有讲到,感兴趣的可以看下)
如果此前觉得自己做事没恒心毅力,总是无法长久坚持一件事情,对自己很不满意想要改变同时又想学乐器的,下定决心好好学吧!若能坚持下来,你会发现,原来那些坚持到底的品质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学琴不是一件你可以考虑到”有没有“、”值不值“的问题,学琴的意义远不止”我会钢琴“,其过程的价值远大于结果的价值。
2)成人学琴主要存在的问题:
成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会显得比较固执。不论怎样,听从老师的教学安排,按部就班最重要,切忌急于求成。钢琴学习的见效周期比较长,若是想一蹴而就,就很容易放弃。
最大的问题是没法保证每天都有时间练琴!我幸运的是在学生时代开始学琴,现在在读研,还是在学校,所以现在还可以每天挤出两小时去练琴。对于工作的人,至少一周有三四天的练琴时间,每次不低于一个小时。钢琴手指技巧需要日积月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关于成人学琴的建议:
只要不是想成为钢琴家那种水准,不论你是处于那个年龄段的,都可以学钢琴。
所谓八级、十级,这类的考级针对的是业余爱好者,对于成人这些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可以尝试但不要执着于此。十级真的说明不了什么!
学琴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能保持一定量的练习,贵在坚持。我个人经历告诉我,基本保持每天两个小时的练琴时间,三年下来,弹奏八级难度的曲子没有大问题。
好的老师很重要,千万不要自学!一个好老师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节约你宝贵的业余时间。
主动学习比被动灌输重要千倍万倍!成人和小孩不同的地方在于会自己思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事没事多去钢琴论坛贴吧看看讨论,也多搜搜名流大家的弹奏视频。我现在就是在酷六网上看周广仁的299视频教程的,之前也看了王羽佳小时候的849和小奏鸣曲视频。
最后,说说就钢琴学习而言目前为止我个人觉得要重视的方面吧 :
会弹琴和弹得好是两码事。能把乐谱上的音和节奏都无误的“翻译”出来,这是会弹琴,而能弹出音乐性并且在此基础上有自己风格的处理,这才是弹得好。
每个人弹琴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首乐曲,不同人弹总是不一样的感觉。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弹,感觉也是不一样的。首先是力度的控制,然后是音乐性,而音乐性是建立在良好的手指技术上的。简而言之,只有日积月累,才能水到渠成。
手指基本功练习每天要做,《哈农》每次练琴都要保持练,后面还有一本叫《什密特钢琴练指法》也很重要。
手型很重要,但不要过分强调。好的指导老师很重要,但能学多快多好,这得看个人努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力度控制是摆脱“机械”弹琴的首要学习目标!进而是音乐性,音乐性跟个人音乐素养以及弹奏经验有关,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多弹古典,少弹流行。当然,这是针对想认认真真修钢琴这份学业的人而言,如果你只是想学到能弹通俗流行钢琴曲的程度,学完849差不多就可以了,之后每天保持哈农前31条的手指练习就行。
——————— 8月18日更新 ———————
一、关于学琴之初如何找老师的问题
每个人的想法和判断标准都不一样,所以也没法总结出一个通用的,在这里我就说说我是如何找老师的吧:
学琴之初,我是去学校附近琴行了解情况,但大多数琴行都比较黑心,只说好不说坏。而且之前也了解到,琴行里鱼龙混杂,很多老师本身水平也不咋滴。我后采取的方法是让琴行提供些学生联系方式,然后自己私下给那些学生打电话问,因为我觉得他们说的更靠谱吧。就这样找了也有一个多月,最后是找到武汉音乐学院毕业的一位女老师开的琴行,通过她教的学生反馈的,感觉老师挺靠谱,就在她那学了两年。现在想来,真的非常感谢她,她教给我的基础(手型、哈农的练习方法、强弱拍、音阶琶音、力度控制等)到现在对我也是很重要的!
来西安初试时,我一开始也是去附近琴行了解情况的,由于已经学了两年了,心里基本也有个判断标准了。之后发现琴行老师确实有很多比较水的,然后果断就放弃找琴行了,直接去音乐学院那边找老师了(音乐学院老师教的话学费会比较贵)。
二、成人学琴和小孩学琴的差别
说没差别是骗人的,说差别巨大的也是骗人的!
我第一位钢琴老师,也就是大学时期的那位,在我毕业那天,语重心长地跟我说:“到西安了,学业再忙也不要间断学习钢琴。只要坚持学下去,你会越来越优秀!”
先讲讲差异吧 ,就挑几个我们最关注的问题说说,其他就不过多赘述了:
手指 小孩很小的时候,手指骨头还未成型,可塑性强,随着钢琴学习,手跨度可以变得很大(我现在那些朋友很多都是有十度、十一度的大手……),而且训练手指灵巧柔韧性方面所花时间比成人短很多。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童子功”。
力度控制 小孩对感性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比成人更敏感,加上十多年的日积月累,对所弹每一个音的力度的把握都比成人更到位。
听音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这方面的差距是最明显的。从小学琴的人,对钢琴上的每个音都很敏感,不需要刻意训练,就可以听出每个音出来。我现在正在学即兴伴奏(因为我不想我只是会照谱弹),所以也发现我这方面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音乐性 不论从性格、表现能力、手指还是理解方式上,小孩的可塑性比成人强很多很多。而音乐性是音乐素养、乐感、手指技巧等方方面面的综合体现,这方面也不是老师都可以传授的,需要自己的点滴积累。
然而,由此认为成人学琴不可能超过小孩那也是错误,这种错误更多是那些从小学琴和专业学琴的人们的一种偏执吧(在这里并无恶意,望理解~):
手指
成人手指最大问题就是可塑性不高,但并不是不可塑的(可能也因人而异)。这里的可塑包括手的跨度和柔韧性。
我就用我自己的体会来说吧,我学琴之初双手只能勉强够到八度(就是手腕低于键面,用力伸张才能达到八度,这种情况下是不可演奏的),但我现在手指已经可以轻松够到九度,勉强够到十度了。我曾刻意挑选了哈农里面的手指伸张性练习,练了将近一年左右。
再者,灵巧柔韧度方面,我刚接触音阶琶音那会,音阶只能按照节拍器72的速度来弹(节拍器响一下弹四个音),前不久我自己测了一下,现在双手合弹音阶120的速度下可以保持均匀平稳,右手单独弹可以达到144的速度,左手是108。琶音现在是双手可以112,单手右手是120,左手108。
颤音方面,我比较奇葩(囧……),我右手34指间的颤音比23指好,可以达到160多,左手是正常的23指强,不过只能颤到108的速度。
其他技巧方面就不再罗列了,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我们成人也可以把手指训练的很灵巧(虽然我现在手指也并不快),困难在于我们能否每天挤出时间来练习!
力度控制和音乐性
个人认为这方面是需要弹奏大量曲目,同时进一步学习乐理知识,这样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这方面我现在做的也并不好,还在学习摸索中,只能给大家一个参考性的个人想法了。
要注意的就是,平时练琴一定要主动练习,不要只是麻木于把谱子上的音和节奏弹出来就行了,多尝试不同的触键弹法。多多思考不同弹法弹出来的音响效果。
练耳听音
这方面,也是在我来西安后才重视起来的。由于现在在学即兴伴奏(这个是另外找的一个老师,主要是我不想只会照谱弹),然后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目前我这方面的练习方法是,手机下载几个练耳听音的APP(我现在用的是视唱练耳和MyEarTrainer),利用空闲时间,每天保持半个小时的练耳听音。我曾每天一个小时练了一个月,软件里面的单音基本没问题都能听出来。
但这个方法有个缺点:软件里面的音是“死的”,而实际钢琴的音是“活的”。具体点讲钢琴每个音弹下去存在泛音,并不是单纯的一个音。而且不同钢琴的音色音质也不一样,所以,这个练习方法只能作为辅助作用,有条件还是要每天用钢琴来练耳。(练之前记得判断下钢琴音准不准哦~可以手机下个调音软APP。)
《改变》
2010年9月6日的傍晚,天边撒满火焰般的晚霞,我和老爸躺在学校火之舞广场前的草坪上,我跟老爸说:
“老爸,你看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我就上大学了。”
“等你再一眨眼,就大学毕业了!”
老爸悠闲地枕着头,看着天空,好一会,问我:
“你有没啥打算,有想过毕业后自己会在哪儿做着什么事麽?”
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沿着老爸的目光,看向深邃的蔚蓝,想象了一番未来四年的光景:
“嗯……我觉得这四年里,只要我努努力,到时候应该会在一个不错的城市,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努力挣钱养家。”
……
2014年9月6日的晚上,中秋节的前晚,我坐在学校腾飞塔下,同那座不知名的白色女雕像一起望着明晃晃的月亮。此时,我来西安已有一个多月,四年前的那场对白,总是在脑海中浮现。
最近,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我是从何时开始醒悟过来想要改变自己的?
两个开始
(一)钢琴
大一时兴致冲冲买来电子琴,扬言“要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音乐爱好”,不想还没到半个月,就基本将其束之高阁。大二期间,受一场现场演出的触动,我后主动搜集和购买各种学习书籍、视频、音频等资料,再次宣誓“要努力发展兴趣爱好,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结果一个月不到,又不了了之……
在经历过自己无数次“三分钟热情”和“瞎折腾”之后,我发现自己是一个毫无毅力之人。之后曾有一段时间情绪低落,不过后又凭着阿Q般的精神安慰,又若无其事地生活学习,玩着一遍又一遍的游戏。
直到大三伊始,感觉到以前学长学姐还有老师口中的“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这类词汇离自己不再很遥远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大三了,如果我再不下定决心认真一次,或许,这以后,我就真的再也没有机会了。
那是我第一次很认真很仔细地审视自己。
2012年9月2日的星期天晚上,我来到学校附近,走进XX琴行,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学琴之旅。
只是未曾想到,一切改变,也就此开始。
什么叫做热爱?当你远远看着它的时候,觉得它很美妙,当你慢慢走近它、接触它、认识它,逐渐了解它后,当那层由神秘包裹的美丽面纱经由你双手轻轻撕去后,你若还是不思缘由地喜欢和坚持,那么这就是热爱。
正式接触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在琴上玩的那些三脚猫,简直就像过家家一样。学琴过程整体而言是比较枯燥繁琐的,为了训练手指,我不得不每天不厌其烦地弹哈农(那是一种单调的、甚至不能用好听或不好听来形容的,却又极具价值的训练方法),还得去弹那些枯燥乏味的一首首练习曲,并且要日复一日的进行下去。
可是,当我这么坚持下去,然后在以后的某一天,突然发现,我非常喜欢的一首乐曲,如今竟然通过自己的手指流淌着,那一刻的成就与满足,足以肯定之前所有的付出。
只要每天不断地坚持,就能感受到指下带来的变化。这种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的感触,深深感染着我内心。
之后的日子乏善可陈,但我每天都坚持练两三个小时的琴,那颗躁动的心终于逐渐踏实安静下来。我开始尝试克制自己与肯定自己,也开始去思考一些切身相关的问题。
(二)考研
在大一大二期间,我曾无数次畅想和计划过毕业季里各种可能的遭遇和场景——能力好的话,拿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去北上广好好发展大干一番;没那么多机遇,但对工作还算满意,过着幸福悠闲的安稳日子;能力弱运气差,遭逢生命中的雨雪风霜……
2013年2月6日,过年的前几天晚上,我跟一位高中老同学说:“嘿,我打算考研了。”
为什么要考研?因为工作就业压力,还是学习规划?
——不是因为工作就业,也不是因为学习规划,具体原因不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我已经体会到初次尝试改变带来的与众不同,受此鼓舞,想去做一些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当我在纸上第一次写下“考研”二字时,大脑一片空白——这不是我最初设想的剧本,之前一直告诉自己不要“趟这趟浑水”——如今我却神奇般地坐在自习室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这是怎么了?我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以前不愿去想的问题——我的动力是什么?目标如何确定?如何计划?如果失败,我该怎么办?……
那一阵我为这些问题纠结不已,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第一次深深感觉到自身很多的缺陷和弱点,竟然这样限制阻碍着自己。
直到某一天,我在琴行弹琴,看着自己的双手在琴键上灵活舞动,不由问了自己一句:
“XXX,当初你决定好好学琴时,可曾想过自己能否真正学好,能否真正坚持到底?”
我总是左顾右盼,想要既可以考研成功,又想能够在考研失败时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患得患失,总想着能给自己计划一条最保险的路。可我哪会有这样的好运气,让自己每次都能顺心如意。我认为自己输不起,一定要觉得自己要有输的砝码,才能去尝试。殊不知,其实自己还很年轻,还输得起,只是缺乏输得起的勇气和担当。欲胜惧败,欲进惧退,这样才会懂得努力的意义。
也就是那一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思想上的误区,考研也由想法变成了决心。
当初我在大三之时下定决心努力学琴,客观来说不是一个理性的行为,但也就是这个不理智的行为,开始给了我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一想起这些,真是不得不感叹命运的奇妙。
不一样的结果
(一)动力与品质
2014年9月20日周六晚,我正式加入XXXX大学艺术团钢琴沙龙部,那晚恍惚想起自己大一那会也曾想加入校艺术团,可惜之后一直都只是停留在想法中没去执行。
四年前与四年后,同样的想法不一样的结果,深刻而又鲜明的对比。
我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接触钢琴,是在三年级的时候,那时音乐老师在教我们弹《雨花石》,之前我在家一直把玩电子琴,曾经弹过这首。课间的时候我自己跑去弹了下,得到老师的赞扬和同学们的羡慕,心中暗暗窃喜——原来这个是可以让别人觉得自己很棒的啊!所以那会有过一段学琴的劲头。
可惜好景不长,四年级后换了老师,新老师不教器乐,只教唱歌。没有了赞美和羡慕,我对钢琴渐渐失去兴趣,之后初高中都是重复着同样的过程。
通过这些,我发现自己做一件事情的动力是:需要有周围的支持、鼓励或者是鞭笞、嘲讽,总之,需要有外界给自己压力或动力,我才能坚持下去。换句话说——我无法给自己压力或动力。
意识到这个问题对我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一个人对生活对理想的动力,最终是要来源于自身,终究只能自予。如若一直只是依赖某人或某事,那么,这个人永远只会是一个从依赖一个人到依赖另一个人,从依赖一事物到依赖另一事物的人。
而让我想明白这些,完全归功于这几年坚持下来的学琴生涯——一种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明白是否有意义的经历。
有些事情,不是因为有意义才值得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变得有意义。
以前,我是一个缺乏自制力,没有毅力的人(我姐也曾一直这么说我),经过无数次事实的证明,我后不得不承认并面对;现在,朋友们觉得我是一个蛮有毅力的人,我也欣然接受。不要笑我厚脸皮,因为我把这些当作自己劳动所得,我感谢自己的觉悟,所以没有必要谦虚。
我这些年疯狂学琴练琴,培养发展爱好,也算成功克制了自己,同时也发现了一个我以前不知道的事实——原来,像毅力、自制力、诚实、勤奋,甚至是积极的心态等这些品质,都是可以培养的。原来,品质这东西不是随着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当我明白这些的时候,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珍惜自己。
感谢那个曾在混沌迷茫之时未曾放弃自己的我,感谢自己一直相信着混沌过后必见天地。
原来,改变自己真的没有那么难,只要懂得如何付出。
(二)渴望与幸福
为什么我们误把渴望当幸福?
——《自控力》
2013年10月4日我在预报名上最终填上了“XXXX大学”。
2014年3月29日看到预录取名单上我名字的那一刻,欣喜激动之余,也为自己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而感到自豪。
我曾想过“过程与结果”这个问题,因为它一直伴随着我考研的全过程。
庆幸在这期间看了《自控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渴望与幸福的差别。
书中“为什么我们误把渴望当幸福”这一章节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实验:
两位科学家将一个电极深深植入小白鼠的脑袋里,通过电极来刺激大脑的某个区域。实验发现,小白鼠受到电击后不停回到笼子的角落里,那个它曾受电击的地方。看起来,他们的小白鼠还想被电击。
他们无法理解小白鼠这个怪异的行为,所以决定验证一下,看看小白鼠是否希望被电击。每次小白鼠向右移动、远离角落的时候,他们就会用适度的电击来奖励小白鼠。小白鼠很快就明白了。在短短几分钟内,它就爬到了笼子的另一个角落。他们发现,只要他们用电击来奖励小白鼠,它就会向某个方向移动。很快,他们就可以像操纵木偶一样操控小白鼠了。
当他们用食物和电网来分别证明,刺激这块区域会带来多大的快感时,发现饥肠辘辘的小白鼠不论是面对食物的诱惑还是电网的剧痛刺激,都会竭尽全力去寻找那个带给它快感刺激的按钮开关,直到最后力竭而亡或全身烧焦。
通过对人类进一步的实验证实:导致小白鼠不愿停下来力竭而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电极刺激带给它极大的快感,而是因为刺激该大脑区域会让它们有种会获得幸福的承诺,事实上它并没有体验到真正的幸福,而是陷入到对此深深的渴望中无法自拔。
这也就是为什么小白鼠宁愿放弃食物或烧焦爪子,也要让大脑再受一次电极。每当这个区域受到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做出一次承诺。每次刺激都让小白鼠寻求更多的刺激,但刺激本身却不会带来满足感。
得益于《自控力》,我开始尝试去理清这些关系。
很多人在考研时都会表现得像那个小白鼠一样,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宏大的目标,并为此努力,我最初也是其中一员。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能让自己投入更多的努力并时时敦促自己,但坏处也很糟糕——会陷入对自己努力的感觉中难以自拔。
我们总是容易沉浸在自己努力的感觉中,因为这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满足感,时常憧憬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为此不断鼓舞自己。这本身是好事,可到最后我发现自己太过头了。
我问过自己很多遍:“你考研是为了享受努力拼搏的过程而不介意结果,还是希望辛苦付出不要白费?”——最开始,我以为我是前者,我也希望我是前者。后来,我发现我应该是后者——最终,我发现其实我问错了问题,我两者都不是。
斗争过后,我明白了自己的想法:我既不甘心随便选一个稳妥的学校,也不愿意考研努力付诸东流。
我有对渴望得到更好更高目标的本能追求,也有对获得真实幸福的期待满足,只是一直没有意识到渴望与幸福的差别。
一场考研,一本书,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如今回想起来,甚至都会惊讶自己当初为何会那般的死脑筋。
但也不得不说,考研很现实,很残酷,很美好,也很具诱惑。
考研是一场不错的人生经历,很锻炼人,很有意义,很值得,我庆幸自己走过。
给予
对于生命中出现的人和事,不论是伤害还是温暖,要相信所有的经历都会使自己成长。
——我一直这么认为,并且找不出它的错误之处
直到某一天,一位有着多年交情的女生,告诉我说:
“你不能只是想着‘经历过的人和事能使自己成长’,然后就没了。你不能只是抱着‘能让自己成长’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你这样是将他(它)们视为工具在使用,你这样很自私!”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震惊了,真的震惊了。
是的,大学到现在,我一直关注的都是自身,思考的也是自身问题。在我写前面那些部分的时候,角度都是围绕着自己而言。
更要命的是,我从改变自己所获得的收获中不断肯定自己的这种思考方式,所以一直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此欣然接受自己这样的思维习惯。
尝试改变自己缺乏毅力,前后的不同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尝试做一些自己未曾想过的事,下决心考研,最后收获不错的果实。
就在我为这些沾沾自喜时,就在我打算用这样的思维方式继续思考以后的问题时,突然就跳出了这么一位女生,一句话就刷新了我的观念!
前后也有在和一些朋友的聊天中,他们的某些话瞬间触动了我。
之后我越来越感受到,一个人一定要多和不同的人交流,不同类型、不同性格、不同学识的,不论是否是自己偏好的,都应当与之交流。一个人经历再多的事,读再多的书,也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来汲取生活和书中的养分,这样不管你获得的感受有多深刻多美妙,也都只是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意识里,这不利于自己的眼界和深度。
“对于生命中出现的人和事,不论是伤害还是温暖,要相信所有的经历都会使自己成长。”
我只是关注生命际遇给予我的成长,却忽视了我可以也应当带给他人的感受——就像她那一句话给予我不同感受一样。
这就是这句话的错误之处。
我们生活在很多个圈圈里,彼此需求又彼此供给。如若仅仅认为所有的经历都会使自己成长,这是不够的,也是自私的。一个人重要的,不只是我能从阅历中得到什么,让我自己成长,还应当包括我能带给大家什么,让我和我爱之人以及爱我之人,一起成长。
“给予”这一词,如今才第一次让我这么印象深刻。
虽然目前我还没想明白这方面的东西(等到以后某年某月再来补充吧),但我真是庆幸自己身边还有一群这样陪我“唠嗑”生活、人生、理想、观念的朋友,感谢他们给予我新的观念和视野,使我不断进步。
新的改变正在发生,而且往后还会有更新的改变萌生,我要做的只能是思考,思考,再思考,只为明天会更好。
长久坚持做一件事情,是为改变自己总是用当前来衡量以后的习惯。若凡事都要在权衡其意义价值后才去做,就永远不会懂自己的局限在哪里。有些事情,不是因为有意义才值得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变得有意义。
(完)
首先这个问题要先定义什么是"好"。即使是对从小学音乐,科班出身的小孩来说,如果16岁以前没有出成绩的话,就可以放弃走独奏音乐家的道路了。对于成年人来说,想达到专业的程度基本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如果“好”是指令自己满意,那这个肯定是可以达成的,需要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标准而异。
就我自己而言,我是高二开始学的琴,因为以前学过单簧管,所以音乐基础还不错,乐感也有。一开始学琴的目标是弹下来卡农…………(其实我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但一开始的目标居然是这个曲子让我自己都无力吐槽…)
学了两个月左右的时候差不到一星期可以练下来一个巴赫的小步舞曲(简单的那几个),半年左右的时侯练下来了库劳的小奏鸣曲,一年以内练下来了卡农(目标达成,这个时候已经很唬人了,弹卡农的时候没学过钢琴的人会觉得很厉害,但只有我知道我只会这一首,而且卡农这个曲子左手很简单)。
后来一心冲着莫扎特的那个C大调奏鸣曲去的,但是当时失败了,只能弹弹比较简单的小奏鸣曲。
大学之前练下了几首久石让的曲子,令我比较骄傲的是我当时练下了贝多芬的一个奏鸣曲,作为贝多芬的死忠粉,弹出他的音乐的时候那种幸福感不言而喻。
后来上了大学有一年几乎完全没弹琴。
再真正好好练的时候已经大三了,那时的目标是弹下来前面说过的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因为住校的原因,每周只有两天可以练琴,直到毕业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并练下来这个和月光一……………(这个时候算是一个瓶颈期,眼高手低,什么曲子练起来都觉得难)
后来突破瓶颈期的时候是在大学毕业以后那半年,因为在申请读研,所以有大把的时间来练琴。这个时候就像
最后一段说的那样,非常刻苦,并且几乎没有一天少于过3小时,很多曲子对我来说很难,但是最后都拜到在我粗暴的练琴方式下—反复加坚持。出国之前练下来了悲怆奏鸣曲一三乐章和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不敢说有多好,但是我对自己很满意。
出国留学,本以为基本上再也没有机会弹琴了,但是非常非常幸运的得知学校的一个Hall里有钢琴可以让学生弹(后来发现其实学校音乐系有不少练琴房= =),于是现在灰常开心的每天中午雷打不动的2小时练习了啊~都没工夫吃饭啊跑去借钥匙,我都快被我自己感动了 TAT..... 现在2个月了终于把悲怆第二乐章也练下来了。至此距离我开始学钢琴已经五年了,五年前如果我看到一个和我现在一个水平的人在弹悲怆,当时的我一定是满脸花痴的呈OTZ形态,而这些如今我都已经做到了。
关于我学琴的故事:
我学琴的道路绝对是会被所有正经学钢琴的孩子鄙视的那种野路子,野到我自己都看不下去。我小时候学单簧管是真的一步一个脚印,非常学院派的一级一级考级练上去的,所以我很清楚真正的钢琴课应该是什么样子,也知道目前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能系统的学习过钢琴,所以小孩子就不要看我下面这段了啊!
我上过的钢琴课可能加起来超不过20次。老师看到我这么大才学也没一板一眼的从基本功开始教,我也很明白我不能像小孩那样学琴了。虽然什么哈农车尔尼我都练过,但是没有一个是坚持每天练的,以至于现在基本功基本为0。但是,好在我很认真的在练曲子,遇到练不过去的地方真的就是上百次的反反复复的凿,这个过程其实也是练习基本功的过程。比如练下了卡农,基本上所有流行乐的左手都可以搞定了,难的就改编成简单的,对于流行乐来说真的没太大问题。再比如练下来了巴赫的曲子(基本上是任何巴赫的曲子)之后,左右手协调性就会大幅度提升。等等。
当然我不想给我自己辩解,我目前的问题太多太多了。比如手没劲,左手不灵活,识谱慢,两只手不能同时弹节奏型差太多的曲子,同一首曲子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错等等等等。这些都可以归根结底为没有好好练基本功。不过对于我来说,我的目标不是去考级,不是去当演奏家,我只是想弹弹曲子自娱自乐,所以基本上这条练琴之路是我的唯一选择。
PS: 我从一开始就用的钢琴,KAWAI的,低音有点闷,不过好在高音还不错。现在学校的钢琴也是KAWAI的,不是什么好琴,不过对我来说足够了。电子琴我试过,其实这两个乐器差距还是挺大的,想练钢琴曲的就不要用电子琴了,如果只是想弹弹曲子,那电子琴完全没问题。电钢琴我弹得比较少,反正我有钢琴就肯定不弹电钢琴。。但钢琴确实是扰民啊 = =。
===========================================================
学琴的诀窍:
学琴是有诀窍的,而且只有一个字——练!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看一下
的回答:对于自学钢琴的初学者,有没有培养左右手协调性的窍门? 看了这个回答我挺有感触的,原来我不是一个人这么2的在战斗啊!!
练,这个字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是一字真言。有人说对于成年人来说学琴就是要保持兴趣,但其实保持兴趣也就是为了你能够坚持练下去而已。有条件有时间的话,每天坚持练是必须的。一天不练琴自己知道,两天不练琴老师知道,三天不练琴所有人都知道。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上上周开始圣诞学校放假,今天才刚回去上课,一弹琴就感觉跟半身不遂的似的。
每天练也不是随便的练。
练曲子的过程中,每天都要要求自己有进步,哪怕只是弹下来了一小节也算进步,绝对不能因为困难而停滞不前。
其次,遇到难点就要慢练再慢练,不犯错了再加快速度。以前学单簧管的时候老师经常让我吹五遍不犯错,错一次就重新计数。我把这个方法用在了学琴这里,效果很好。练琴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句话:不能练到对了就停止,要一直练到不出错为止。(当时看到这话真是醍醐灌顶)
不厌其烦,反复练习。我很庆幸我对即使是最简单的音符都有很强烈的热爱,所以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我一直没感觉过有多枯燥。
节拍器是神器。
不要盲目追求感情,在100%解决技术问题之前谈感情都是耍流氓 = =
不要弹自己不喜欢的曲子。
当然一开始老师还是很重要的,至少要保证你学琴不能歪的太多。不过没有老师也不是就要放弃学琴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我身边有很多同学钢琴技术都比我好,但是有的人考完了十级就再也没碰过钢琴,有的本来可以弹得很好,但是缺乏练习导致都无法保证连贯的弹下来一整首曲子。我的唯一优势就是我练得多,而且还在坚持练,所以我可以连贯的弹下来一整首大型曲目,也基本不会有太多太明显的错误。所以,靠着这一点唯一的优势,现在学校的组织学生活动的leader问过我愿不愿意去毕业典礼演出,在City library的钢琴上弹完一首暴风雨会有很多local给我鼓掌。
==========================================================
学琴的感悟:
学钢琴对我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首先,能弹下来自己喜欢的曲子的感觉真是无与伦比。我是贝多芬的脑残粉,他的音乐总让我感觉置身天堂,自己弹出来的时候真是能不由自主的投入百分百的感情。其次,弹琴真是表现自我的好方法,以前我在人多一些的场合说话都会结巴,现在我可以在在台上大大方方的表演,即使是弹得不好我也能自信,不胆怯。
当然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琴让我真的了解了什么是努力。
学琴之前我一直认为努力是改变不了什么的,我也确实是一个对于什么事情都不去100%努力的人,以前的考试顺风顺水,我没遇到过太大的波折也就更不知道努力可以有多么重要。
但是,学钢琴的过程中,我真真切切的感觉到我的小聪明没用了,任凭我怎么喜欢音乐,听过多少钢琴曲,当年音基考的有多高,在弹不下来的钢琴曲面前就是无能为力。手指不听使唤,左右手永远不协调,怎么办?!
练!
后来慢慢的征服了一个有一个曲子,慢慢在向更难的曲子前进,我着实感受到了努力的可怕。对于我来说,我在任何一方面可能都算不上是天才,那我除了努力还能怎么做呢?何况努力确实很有用!我现在很鄙视过去的自己,明明有大把的时间,明明有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努力!?
现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了,我要退缩的时候,我就会对自己说:“你像你以前练琴那样一练就是上百次吗?你以前练琴每天能坚持3小时,现在怎么就坚持不了?你根本就没努力过谈什么困难不困难!”
作为钢琴专业学生一枚,学校圈子里基本认可的观点是,大人弹琴一般情况下抵不过有童子功的的孩子们,乐感啊身体放松状态啊不好教也不好改。直到有天知道个也不是从小学琴的神人,这才推翻了我的固有偏见。
神人拥有着敏感的听觉,对近百年来出现的钢琴家有着独到且犀利的见解,很久以前只看弹琴身体状态就预言过国内某位钢琴“家”的手伤(腱鞘炎)。虽然后来神人钢琴疏于练习,但人家肚子里有东西啊,吃老本动动嘴皮子,指导过的学生也不乏考入国外音院的硕士。最神奇的是,他并不靠钢琴谋生,有自己的专业和主业,钢琴纯粹是个人业余爱好。
这么厉害的人,曾经每天疯狂练琴数小时,到后来的恍然大悟开始改革弹琴脱胎换骨,之后混迹各大古典钢琴论坛,十几年来书柜里装满cd,收集电脑录音无数g,几百张黑胶和上百本黄的发霉的各种文字谱子,听说光这些就可以砸死人哦。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只要你能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低于本专业学生所付出的,那么,你,也可以专业,甚至超过专业。
一说到心目中大神就激动地跑题,把上面的话换一个方式说吧。不管你多大,在哪,有无条件,只要你想并且着手去做,你便能。
至于多长时间,还未开始呢就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出结果”的功利之心,或者“需要多久啊好像好难的样子要不就打退堂鼓吧”,不只是钢琴,做什么事都不会专和精吧。
正好贴一个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的视频,很是应景。上传者这样介绍他:“演奏者以前的职业是木匠,喜欢音乐,50多岁开始学琴,现在64岁,完全自学没有老师,偶尔跟我交流交流,我给他一些音乐和技术上的建议。后来他跟朋友合开琴行,每天都在琴行里弹自己喜欢的曲子。”
本人28岁,零基础学起,手的长度弹八度没问题,九度是极限。
每天早晨和中午保证30分钟练琴,每天晚上保证2小时或以上的时间练琴,每周上课一次(1小时)。
目前上了4节课,小汤1结束。正在使用《拜厄》加《成年人应用钢琴教程》。
内心有着很高的热情。
想问问,这样坚持下去,要多久才能过十级?
如果要考级是考音乐学院的好还是音协的好呢?各自大约需要多长的时间呢?
对一般的孩子而言(天赋不高,但肯下功夫)在一周一节课的情况下8—10年可以到十级;对于极度热爱钢琴的孩子而言(这类孩子似乎很少)5-7年可以考到十级
当然还有得学生为了升学加分而考取十级证书(带有功利色彩)既没有基本功又没有基本知识只靠死练1-3年可以拿到十级证书(不建议这么做,钢琴是用来演绎音乐的,这么做不好)

钢琴1~10级究竟是什么水平?10级以后弹什么?
考级中每一级所要求的大致程度
一级:《拜厄钢琴基础教程》全部学完,双手的配合已经较为协调。
二级:能够熟练掌握车尔尼《钢琴初级练习曲》(作品599)后半部程度的同时,还能够接触一些比较复杂的节拍和变化。
三级:弹到车尔尼《钢琴流畅练习曲》(作品849)前半部分,手指跑动能够达到一定的流畅程度。
四级:弹完车尔尼《钢琴流畅练习曲》(作品849),达到双手弹奏精准,并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
五级:弹到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作品299)的前半部分,具备较快速度和较复杂作品的程度
六级:弹到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作品299)后半部,同时能够流畅地完成较高难度的快速作品。
七级: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作品299)全部弹奏完比。此时,手指应具备很强的跑动能力和爆发力。
八级:掌握车尔尼《钢琴练习曲手指灵巧的技术联系》(作品740)中全部高难度复杂技巧。
九级:双手达到《莫斯科夫斯基练习曲》所要求的协调能力与灵活性,同时,对音乐表现力也有了进一步要求。
十级:达到《肖邦练习曲》初级程度,对音乐的理解和演绎基本达到音乐学院专业基础水准。
很多孩子在学琴过程中,常把考级作为每个阶段学习的目标。学琴路上,有这样的现象:孩子学琴考完10级之后,大部分出于“迷惘”甚至“停滞”的学琴状态,练琴效率大不如前,乐曲的选择较为随意,弹奏要求放松,没有考级的压力,弹琴似乎失去了动力与方向;艺无止境,10级之后不能“功成身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真正的钢琴之路“任重而道远”。下面推荐十部钢琴高级阶段需要学习的练习曲:
1、莫什科夫斯基《钢琴技巧练习曲》作品72
本作品是从中级到高级很好的一个过渡,既有相应的难度,又不失音乐性,练习时需要注意弹奏的流畅度。
2、克列门蒂《钢琴练习曲选29首》
克列门蒂《钢琴练习曲选29首》又称“名手之道”,“艺术津梁”、“通向艺术的阶梯”。是波兰作曲家陶西格从克列门蒂的100首练习曲中精选的,作为一部高难度的练习曲,这里要特别注意作品所标注的指法和按照某些曲子所标注的练习方法和要求去弹奏。
3、莫谢莱斯《钢琴练习曲24首》作品70
看过这部作品的都知道,莫谢莱斯写这部作品的初衷不在于培养完美机械的技能,而在于倾诉演奏的感情,在演奏时还要注意连奏奏法和节拍的控制。
4、肖邦《练习曲集》作品10和作品25
这是1832-1836年间的作品,1837年出版。献给李斯特,后来他的女儿科西玛嫁给理查特·华格纳。虽然作品10和作品25是在同一时间写成的,但是作品25相比起来更像音乐作品,而不是一些技术难题的攻破。
5、凯斯勒《钢琴练习曲15首》作品20
这是一部从无数中练习曲精选出来的曲目,也是按最高音乐艺术标准编辑的经典钢琴保留曲库的曲目之一,是训练高难度技巧很好的选择。
6、车尔尼《160首8小节钢琴练习曲》作品821的第三集(部分)第四集
这部作品大家肯定比较熟悉,包含了从初级到高级的曲目,而且难度跨度较大,技术类型较丰富,对于高级阶段的朋友,可以从第三集后半段开始弹奏到第四集。
7、李斯特《森林的呼啸》《侏儒舞》《叹息》等
这些是李斯特音乐会的练习曲,技巧性很强,对声音的控制很高,有兴趣可以练习练习。

8、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
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共六首,作于1838年,呈现给舒曼的夫人克拉拉。除最有名的《钟》取自小提琴协奏曲外,其余五首均取材自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
9、德彪西《12首练习曲》
这部作品中,德彪西通过指法、触键、踏板等方面对一些传统技巧进行了新的探索,这部作品中涉及到了三、四、六、八度和手指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半音阶,重复音等都体现出声音的延伸性和弹性包括对和声,踏板的运用。
10、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画练习曲》作品33、作品39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曲调宽广,音乐基于俄罗斯民族音乐赫传统宗教旋律,把压抑的情感赫高难度的技巧融为一体,所以建议在弹奏这部作品前先了解拉赫玛尼诺夫的背景。
英语分几个等级
面向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有以下几种: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面向专科生,分为A、B级(也被称为大学英语二、三级)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英语考试》(学位英语)面向成人本科生(也被称为成人英语三级)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分为四、六级
《专业英语等级考试》面向英语专业本科生,分为四、八级
大体难度排名:专业英语八级>专业英语四级>大学英语六级>大学英语四级>成人英语三级>大学英语三级>大学英语二级
再有就是《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考试)面向全体社会,分为一至五级,一级B相当于小学毕业,一级相当于初中毕业,二级相当于高中毕业,三级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四级相当于大学英语六级,五级相当于专业英语四级
台风最大有多少级
零级无风炊烟上;一级软风烟稍斜;
二级轻风树叶响;三级微风树枝晃;
四级和风灰尘起;五级清风水起波;
六级强风大树摇;七级疾风步难行;
八级大风树枝折;九级烈风烟囱毁;
十级狂风树根拔;十一级暴风陆罕见;
十二级飓风浪滔天。
热带低压——中心风力可达6级,或阵风7级以上。
热带风暴——中心风力7~9级,或阵风9级并可能持续。
强热带风暴——中心风力为9~11级,或阵风11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中心风力为11~13级,或阵风13级并可能持续。
强台风——中心风力为13~15级,或阵风15级并可能持续。
超强台风——中心风力为15~17级,或阵风17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分级。台风按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大小进行分级。过去中国气象部门将8级至11级风称为台风,12级和12级以上的称为强台风。1989年1月1日起,采用国际统一分级方法,近中心最大风力在8级~9级时称为热带风暴,近中心最大风力在 l0级~11级时称为强热带风暴,近中心最大风力在12级或12级以上时称为台风。

台风最大有多少级 台风最高有几级
今年第18号台风“泰利”
什么是台风?
台风(或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只是随着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在东亚、东南亚一带称为“台风”;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在南半球则称“气旋”。
有史以来强度最高、中心附近气压值最低的台风,是超强台风泰培(英语:Typhoon Tip,台湾译名:狄普),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

台风肆虐
台风等级介绍
根据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具有不同的名称,由弱到强依次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超强台风(Super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也即16级或以上。
强台风(S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级。
台风(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级。
强热带风暴(S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米/秒,也即风力10-11级。
热带风暴(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米/秒,也即风力8-9级。
热带低压(TD):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米/秒,也即风力为6-7级。

台风期间尽量不要外出
台风期间要注意以下事项:
1、关紧门窗:
台风来临经常是大风大雨,所以一定要检查门窗是否关好,下雨可能会持续很久,也要安置好汽车停放的位置。
2、打雷请关闭电源:
台风常伴随着打雷闪电,记得把家里可以切断的电源都切断,不要使用电视、电脑等家用电器。
3、减少外出:
台风风力会非常的大,容易把广告牌、树木等吹得东倒西歪,尽量减少外出,这样可以避免危险,如果已经在外面的话也要尽早躲避到室内。
4、关注台风动向:
警惕台风动向,注意收听、收看媒体报道或通过气象咨询电话、气象网站等了解台风的最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