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的历史背景知识:归有光是吴承恩的上司,还管过马
大概是高一上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非常特别的文言文。它就是明朝归有光所写的叙事散文《项脊轩志》。
为什么说很特别呢?因为这篇散文,没有宏大的主题,没有太多形而上的思想和理论,通篇都在叙述自己的家庭琐事,让人窥探了将近500年前的真实普通家庭的生活。
这里面涉及到的对亲人的缅怀之情,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也能引发学生读者的感情共鸣。
归有光生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出仕于嘉靖时期,宦海沉浮于隆庆朝。归有光出生的1507年,正是明武宗当皇帝的第三年。
此时的明武宗,皇帝已经当得越来越随心所欲。他把所有的政务都交给自己的亲信太监刘瑾来处理,自己则住进了皇城西北的豹房新宅里。
豹房是太监刘瑾讨好明武宗所建的,里面多构密室,有如迷宫,又建有妓院、校场、佛寺,甚至养了许多动物,武宗曾买来大量猛兽试验,发现豹子最为凶猛,因此多养豹子。武宗每日广招乐妓承应,荒淫无度。
明武宗从1507年开始,一直到1520年驾崩,都住在豹房里,可以说豹房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总部。
皇帝昏聩,宦官弄权,归有光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里。很巧合的是,这一年也是下一任皇帝嘉靖帝的出生年。
归有光出生在江苏府昆山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代管县昆山县。因为归有光的远祖曾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项脊轩志》中有写道:
“(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由此可知,归有光的祖母是明宣德年间太常寺少卿夏昶的孙女。夏昶是永乐朝的进士,才气过人,深受永乐帝喜爱,尝侍从永乐皇帝出巡于南、北二京。
不过夏昶在归有光出生之年的37年前,就已经过世了。如今也只有留给祖母的一块象笏,能证明祖上的荣光。
象笏,也就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一块面板,用来记录发言内容和皇帝旨意,一般用象牙制成。祖上有象笏,说明祖上是有当朝做大官的贵人。
虽然祖母这一外亲家世很煊赫,但是归家为昆山世族,先世也多以文学称,祖父归绅、父亲归正均未入仕,因此只能说是书香门第,家世一般。
而且,《项脊轩志》中也含蓄地说了他们归家的现状: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归有光父叔辈感情不睦,互抢祖辈家产闹翻不往来。他们将一套原本完整的祖宅,室内外设置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把祖宅从里到外又分了一遍,形成了大杂院的感觉。
庭院里刚开始还是用篱笆隔开,后来干脆砌成了墙,眼不见心不烦。
分家后,伯伯叔叔们,虽然原来都是住同一庭院里,但也与归有光他们当作陌生人,就连各家的狗都把彼此当生人看待。
所以,归有光非常讨厌父方归姓亲属,与祖母与母亲等女性亲属感情密切。
《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归有光
归有光继承了家族读书好的优秀基因,九岁能属文,十岁写《乞酰论》流传至今。十八岁的时候,以童子试第一名补为苏州府学生员,直接成了童生,当上了秀才,并进入了“优化班”,前途不可限量。
后来果然又以贡生的身份,选入南京太学上学。贡生就是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皇家学院”里读书。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长时间告别了他学生时代的书房,项脊轩。在作者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对于这个书房有过非常仔细地描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项脊轩就是一个11平米的小房间,只可以容下一人居住。将近百年的老房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归有光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就是这样一个陋室,承载了归有光奋发图强的青少年读书生涯。这十八年里,归有光亲历了家中的诸多变故,父辈分家,家族近亲不和睦,祖母和母亲的相继离世。
那一点点的感人的亲情细节,无不感动着数百年来的中国读者。这里面蕴含着最为质朴的中华传统伦理亲情。
在中学的教材中,把以下《项脊轩志》原本段落给删掉了: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或许在教材编写者看来,作者突然来了一段议论,破坏了整个叙事风格,于是做了删减。
归有光的发妻魏氏是名儒魏校的侄女,她嫁给归有光时,归家家道中落,穷困潦倒,但是魏氏却从不在意。
之后,《项脊轩志》作者补记了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
可以说,魏氏的到来,给归有光带来了一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光,那是初恋般甜蜜的感觉。他们在项脊轩里度过了非常美好的二人世界。
昆山归有光墓
可惜,在归有光28岁的时候,魏氏就突然病逝。这让本来已经要完稿《项脊轩志》的归有光,又忍不住时隔多年,续上了妻子与项脊轩的内容。
成年后的归有光在仕途上挫折很多,先是归有光在应天乡试考取了第二,但之后的20年,八次礼部会试均落第,对科举失望。
一直到归有光58岁的时候,因为主考官特别留意,仔细端详试卷的笔法,归有光终于得中三甲进士,授浙江长兴县令。
吴承恩
而此时的他已经走向了人生的最后几年,同年生的嘉靖皇帝也驾崩了。归有光在隆庆皇帝时期,担任县令,他手下官吏有一名叫吴承恩的,后来成为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作者。
隆庆三年(1569年),归有光受人排挤,明升暗贬,调升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但却专管马政。
归有光心气不平,认为自己的处境就像屈原被放逐时一样,但仍然没有放弃政事,在任期间采访典籍,修《马政志》。
归有光专管马政的历史事件,是不是就是吴承恩写孙悟空上天庭当弼马温的创作灵感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