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刑警队长》剧情介绍 《刑警队长》大结局是怎样的

还记得前一阵子经常播出的《刑警队长》吗?网友们认为该剧对公安剧的标准做了比较好的诠释,无论从剧情的构造还是镜头的拍摄都深入人心。那么《刑警队长》大结局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于和伟《刑警队长》剧情介绍 《刑警队长》大结局是怎样的图片

电视剧《刑警队长》同步登陆江苏卫视、重庆卫视,开播次日便牢牢盘踞于全国收视榜三甲之列。全剧播下来成功实现口碑与收视率的双赢,也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和热议。6月24日,公安部政治部宣传局、SMG尚世影业等在京联合举办专家研讨会。研讨会上,著名文艺评论家、主创团队共同探讨该剧的创作经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刘梅茹还以《刑警队长》为例,认为该剧对公安剧的标准做了比较好的诠释。

《刑警队长》很好诠释公安剧标准

2004年4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涉案题材电视剧与相关节目自此无缘电视黄金档。在昨天的发言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刘梅茹特意就公安题材的创作管理政策做了说明。刘梅茹解释称,其实广电总局一直倡导、支持现实题材的创作和播出,公安题材是现实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其它题材难以比拟的优势,本应是创作的热门类型。但由于曾经走过的一段弯路,2004年开始总局不得不对涉案剧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管理政策。“不是说公安剧一律不能进黄金档,也不是黄金档的标准难以解释,这个标准也不是多么高不可攀。业界对政策可能存在误解,也可能清楚政策,但因为难度而选择避开。

确实这些年来获得广泛认可的优秀公安剧不多”。刘梅茹还以《刑警队长》为例,认为该剧从“塑造人物与演绎案件的关系”、“挖掘人性深度与确保正面精神价值引领的关系”、“编织戏剧冲突与还原生活真实的关系”等方面对公安剧的标准做了比较好的诠释。刘梅茹在发言中称:“我们不反对深入挖掘和探究人性,但要宣传法治观念,树立公众对法治的信心,彰显社会正义,必须把创作的着力点放在刻画正面形象上,丰富正义卫士的情感世界,丰满正义捍卫者的生活空间,书写忠诚、坚守、牺牲、奉献的可贵。而不是把热情倾注在犯罪分子身上,挖掘犯罪分子的所谓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导致同情理解罪犯和正不压邪的效果”。

于和伟演英雄刨根缺点不做高大全

在研讨会上,《刑警队长》的主创团队也阐释了创作初衷以及荧屏背后的故事。编剧陶纯回忆,大约两年前他接到了要写一个南通刑警队长的剧本,在南通做调查采访的过程中,他发现南通的杀人案件侦破率都在95%以上,如此之高的破案率在全世界也罕见。于是,他以英雄人物顾瑛的事迹为蓝本,串联起南通市的经典案例,同时还加入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使剧中“顾名”这个人物更加丰满。饰演主人公顾名的演员于和伟自言从小就喜欢警察,觉得警察是有力量,可以主持正义的。不过,当他亲赴基层,到南通刑警队去了解顾瑛同志的生活后,于和伟又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于和伟说,他演的主人公顾名不是不可以高大全,而是要用什么方式去高大全,英雄人物只有像一个普通人才能让观众看了亲切,观众的情感才可以跟他沟通到一块。

于和伟还回忆了当时采访的情景,“我问过方政委顾瑛同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最大的毛病是什么。我还问这些毛病和缺点,影不影响你现在去想念他。方政委说,不影响,我很想念他。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人,这个东西感动了我”。剧中另一名主演侯岩松也深入当地,感受了他扮演的人物原型方政委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在他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警察的威严、干练,同时还能理智地、清醒地面对罪犯和案件。尤其是方政委是一个痕迹学的专家,他有一份文化警察的气息”。

1/3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