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凯个人资料

黄凯(1915年3月-2016年9月),四川省通江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原石油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驻石油工业部纪检组组长(部长级待遇)。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6年9月29日,黄凯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人物经历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至1933年10月,先后任四川通江县苏维埃通江城区少先队队长、少共区委巡视员、少共区委组织部部长等职。

1933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0月至1934年7月历任四川通江县麻砖石区、草石坝区、红江区区委书记。

1934年7月至11月任中共通江县委组织部部长。同年12月至1935年6月任中共四川达县县委书记、剑阁县委书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扩军、支前和建立党组织,参加创建川北红军根据地。

1935年7月参加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7月至1936年3月任中共四川懋功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四川懋功、抚边县县委书记。

1936年3月至6月在四川炉霍参加中共西北局党校学习。同年夏任中共甘肃陇县县委书记。同年10月至1937年8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全国抗战爆发后,从延安到山西临汾中共北方局,分配到晋察冀军区工作。

1937年9月至1938年5月间任河北游击军政治部主任。

1938年至1939年1月任中共冀中区第四特别委员会委员。

1938年5月至1939年间任八路军冀中军区第十支队(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1939年上半年至1942年9月任中共冀中区委军事部部长。

1942年9月至1943年2月任中共冀中区委城工部部长。

1943年1月至4月从晋察冀赴延安。4月入中共中央党校二部学习并任第二支部书记。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工作,途中任干部队队长。

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1946年12月至1949年4月任中共安东省委委员、组织部部长。

1946年1月至12月任中共辽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1月至4月、11月至12月任中共辽东省委安东省分委委员、组织部部长。

1948年3月至1949年4月任安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后南下江西。

1949年7月至9月任中共江西赣州地委书记、江西省委委员。8月至9月任中共江西赣南、赣西南区委委员,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9月兼任赣州军分区第一政治委员。

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赣西南区委书记(至1949年11月)。

1949年12月至1950年3月任中共赣西南区委第一副书记兼秘书长。

1950年4月至1952年4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校长。

1952年2月至7月任中共江西袁州地委书记、袁州军分区司令员。同年9月至1955年9月任燃料工业部人事司司长。

1955年9月至1957年11月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

1957年12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1974年春至1978年4月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冲击。

1970年春至1974年春任四川石油管理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8年4月至1982年3月任石油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1982年至1988年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驻石油部纪检组组长。

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98年9月离休。

黄凯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16年9月29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石油工业的优秀领导干部,原石油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驻石油工业部纪检组组长黄凯同志(部长级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9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人物评价

在投身石油事业的36年间,黄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公平公正地选拔干部,注重抓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我国开展石油大会战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他团结同志,不懈努力,在川西北、川东等地区找到了新气田,为把四川油气田建设成当时中国第一气田打下了坚实基础;黄凯积极参与调研石油工业发展规划,大力支持扩大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增加全国石油天然气产量,积极支持石油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进石油教育事业的发展;黄凯积极组织建立健全石油企业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体系,全面开展党风党纪教育,为加强石油企业廉政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黄凯同志离休后,仍十分关心党的事业,关心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心石油事业的发展。他坚持学习,深入石油石化企业调查研究,为加强石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管理提出建议。

黄凯同志在8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1/3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