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经典语录(32句)

儒家经典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含义: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含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含义: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论语·雍也》 含义: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述而》 含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含义: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滕文公下》 含义: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才叫作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孟子·告子下》 含义: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道家经典语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道德经·第一章》 含义: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个“道”;可以叫出名字的“名”,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个“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含义: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道德经·第八章》 含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含义: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庄子·逍遥游》 含义: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庄子·大宗师》 含义:泉水干涸了,鱼儿被困在陆地上,它们相互用湿气湿润对方,用唾沫相互沾湿,与其这样艰难地生存,不如忘却彼此,在江河湖海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佛家经典语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金刚经》 含义: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

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

我们要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心经》 含义:物质现象与空性没有差别,空性与物质现象也没有差别。

物质现象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物质现象。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 含义:内心如同白云般自由自在,意念像流水一样随波逐流,不受拘束,表达一种超脱、自在的心境。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含义:人生就像处在荆棘丛中,只要心不动,人就不会随意行动,不行动就不会受到伤害;一旦心动人就会妄动,就会使自身受到伤害,也就体会到了世间的各种痛苦。

其他圣贤语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礼记·中庸》 含义:要广泛地学习

1/3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