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195年—256年),字子雍。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人。三国时曹魏著名经学家,王朗之子、司马昭岳父。早年任散骑黄门侍郎,世袭父亲兰陵侯爵位,任散骑常侍,又兼秘书监及崇文观祭酒,屡次对时政提出建议。后历任广平太守、侍中、河南尹等职,曹芳被废,他以持节兼太常迎接曹髦继位。又帮助司马师平定毌丘俭之乱,再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甘露元年(260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卫将军,谥景侯。王肃师从大儒宋忠,曾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意加以综合。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编撰《孔子家语》等以宣扬道德价值,将其精神理念纳入官学,其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
王肃名言名句
1、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
2、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
3、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焉。
4、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5、治天下国家有九经,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6、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也;好言兵讨,而挫锐于邾,是智不足名也。
7、巧而好度必攻,勇而好问必胜,智而好谋必成。
8、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为也何居?
9、亲亲之教,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
10、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11、吾闻诸夫子,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
12、中人之情也,有馀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逸,从欲则败。
13、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4、非道益之谓也,道弥益而身弥损。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博也。
15、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预;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夫知其所不可由,斯知所由矣。
1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疾,道前定则不穷。
17、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18、取人以身,修道以仁。
19、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20、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
21、亲交取亲,其忠也;言寡可行,其信乎;长为善士而无犯于礼也。
22、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覩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
23、设虚器,纵逆祀,祠海鸟,三不智。
24、容易惊觉就容易远离灾难,贪吃食物就容易忘记忧患,这是因为其不同的内心所导致的。
25、在下位不获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不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顺于亲,不信于友矣;顺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诚于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