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高明不可穷,博厚不可极,则中道不可识,盖颜子之叹也。
【译文】:高尚光明的节操不能穷尽,广博厚重的品质不能达到,那么中道就不能被认识,这也是颜子的感叹(颜回感叹人格与品质能否与天地相应,这样就能趋于中正之道)。
【原文】: 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为功者也;未至于圣,皆行而未成之地尔。【译文】:君子的道义,立身安命通晓天性这就是成功;没有到达圣人的境界,都是因为没有成就立身安命、通晓天性的原因(成身为体,顺应自然规律,成性为用,不离天性的最高仁善与智慧)。
【原文】: 大而未化,未能有其大,化而后能有其大。【译文】:广大但是没有变化,也不能说它是大,变化了之后才能认为它是真的广大(心虽然广大,但是要有变化,能施予众人仁德与道义,才是真正的大心)。
【原文】: 知德以大中为极,可谓知至矣;择中庸而固执之,乃至之之渐也。惟知学然后能知勉,能勉然后日进而不息可期矣。【译文】:明白德行要以大心和中正作为基础,那么就认为已经明白德行了;选择中庸之道并且坚固的执行到底,这样就可以渐渐达到这样的境界了。只有明白学习的意义后才能勤勉精进,能勤勉学习并且日进不退那么就可以达到中道了(德行的培养以中正心为主,需要学习圣贤努力勤奋,以使达到中庸之道)。
【原文】: 体正则不待矫而弘,未正必矫,矫而得中,然后可大。故致曲于诚者,必变而后化。【译文】:体会到了中正之道但是并没有等待矫正言行过后再弘扬,这样就不能达到中正,一定要经过矫正,只有通过矫正之后才能得到中正的道理,然后才能使这种道义恢弘广大(体会加上反省,要善于矫正以致达到中正)。所以屈从于内心真诚的人,一定是在等待内心真正变得真诚的时候才会从事教化(要善于反观自省,才能教化民众)。
【原文】: 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译文】:等到变化极大的时候中正便可求取,停止在中正之道中那么大心教化万物才能得以实现(等到内心改变与中道相符合,就能教化民众)。
【原文】: 大亦圣之任,虽非清和一体之偏,犹未忘于勉而大尔,若圣人,则性与天道无所勉焉。【译文】:广大中正之道是圣人的任务,虽然并非是得到清净和顺之气(即使气体的运行还没有到达清通无阻的状态),仍然没有忘记勤勉而使中正之心变得广大,作为圣人,因为本性和天道是一体的,原本都具有的,所以是没有办法去勉励的(只有在修养大心上,要不断的勤勉自己向天性与天道靠近)。
【原文】: 无所杂者清之极,无所异者和之极。勉而清,非圣人之清;勉而和,非圣人之和。所谓圣者,不勉不思而至焉者也。【译文】:思想当中没有杂染可以说是清净至极,没有与天道不同的思想可以说是平和至极;勤勉之后所以才得到清净,那么这并非是圣人拥有的清净;勤勉之后而得到和顺,那么这也并非是圣人的和顺。所谓圣人的意思,就是不通过勤勉和思虑就能到达中正的境界(这是天性当中本来就具备的,圣人承接天道思想,所以说不是他们拥有的)。
【原文】: 勉盖未能安也,思盖未能有也。【译文】:勤勉的原因是因为心没有安定在大心上,思虑的原因是还没有得到中正之道(勤勉和思虑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中道)。
【原文】: 不尊德性,则学问从而不道;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其诚;不极高明,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译文】:不能遵从天的德性,那么即使有学问但是无法用它来教化人;如果不能使自己的心量扩大,那么虽然能真实的了知万物的运行规律,但是无法拥有真诚心去教化其他人;不能让自己的心到达广大明白的境界,那么即使选择中庸之道也是在不恰当的时候,与环境和人事不相应(真诚心离不开顺应天地之道,中庸之道是自然获得的,不是有意识的去获取,会不合时宜,无法教化他人)。
【原文】: 绝四之外,心可存处,盖必有事焉,而圣不可知也。【译文】:除了以上四种之外,心还有可以安放的地方,那么一定是有其它的事物,这是圣人也没有办法预知的(心可以安放的地方,只有与天性相应了,才能明白)。
【原文】: 不得已,当为而为之,虽杀人皆义也;有心为之,虽善皆意也。正己而物正,大人也;正己而正物,犹不免有意之累也。有意为善,利之也,假之也;无意为善,性之也,由之也。有意在善,且为未尽,况有意于未善耶!仲尼绝四,自始学至成德,竭两端之教也。【译文】:身不由己,为了正义之事而去做事,即使杀了人那么也可以不失正义之身;如果有心去这样做,那么即使是善的行为也是意识心在作怪(不能有意去做事,这是与道违背的)。端正自己的言行,万物跟着都会端正自己的言行,这是有修养人的作为;端正自己的言行并且想着要教化万物都能端正自己的言行,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劳累的心识(一切都是自然完成的,不应用心去改变,只需端正自己)。有意识的去做善事,那么虽然得到利益,意识也是虚假的;无意识的去做善事,那么这是自己的本性流露,这是真实的(善也分真假,做了善事忘记了就是真善,如果总是记着,总想去做善事,那么就是虚假的善)。有意做善事,并且没有得到善的结果,那么何况是有意不做善事呢(所以说有意识的不去做善事,也不能得到真正的中正之心)!孔子拒绝四个方面的事,自从开始学习就发心成为有道德的人,那么这是放弃两边而选择中正之道的结果(四个方面展开来说包含了一切)。
【原文】: 不得已而后为,至于不得为而止,斯智矣夫!【译文】:不得已之后才作为,那么到了不得不停止的时候再停止,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明智(总是应时而动,不会加进自己的意识,这是顺从天时地利,属于明智)。
【原文】: 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为不相似。【译文】:意识是有想的成分在的;必须去完成,也是有等待的成分在的;坚固的保持心念不变,这是有内在不化的气体存在缘故;我如果存在念头,是因为还有我的缘故。这四个方面如果还占有一个没有去除,那么就与天地之道相差太远了(天地之道,没有任何的杂染,起心动念都是因为有一个固定的我,所以不能去除小我,大我就不会显现)。
【原文】: 天理一贯,则无意、必、固、我之凿。意、必、固、我,一物存焉,非诚也;四者尽去,则直养而无害矣。【译注】:天的道义可以贯穿为一句话,那么必然是无意识的、必然的、坚固的、去掉我的。有意识的、必然的、坚固的、存在我的,那么只要有一种物体存在,就并非发自真诚的内心,四个方面都舍弃掉了,这样就可以涵养心性并且不会遇到危害(真诚心与天性合一,都没有我和意识心,这才是践行中庸之道)。
【原文】: 妄去然后得所止,得所止然后得所养而进于大矣。无所感而起,妄也;感而通,诚也;计度而知,昏也;不思而得,素也。【译注】:妄想去除完了之后才能得到静止,如果得到静止那么就会得到涵养心性进而会体悟到天地的大道(去除妄想心,才能得到真理)。没有感应天的道理而生起心想,这就是妄想;如果有相互感应并且能够相互通达,那么这就是由于心的真诚(心里有了想法是自然出现的,并不是想出来的,这才是天性的道);如果总是在计划谋算通过这样而明白天地道理,那么还是昏沉的大脑;如果不用思考就能得到,这就是一种平常心显现的道(思虑过重就会失去这种平常心自然显现的道)。
【原文】: 事豫则立,必有教以先之;尽教之善,必精义以研之。精义入神,然后立斯立,动斯和矣。【译注】:事情如果有了计划那么就可以确立,必然是有教育在前面;穷尽教育的善的一面,一定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去钻研(教育需要开发真善的一面,需要真诚的态度)。那么精确的含义进入自己的心神当中,这样确立的主张,只要实行就能得到大家通过并且接受(教育的含义就是开发真善,这样的主张能引起共鸣)。
【原文】: 志道则进据者不止矣,依仁则小者可游而不失和矣。【译注】:立志于悟道的人就会精进不会停止,有仁爱之心的人虽然官位小,但是他说话的时候总是不失和气(悟道的心永不能停止,保存仁爱总是一团和气之相)。
【原文】: 志学然后可与适道,强礼然后可与立,不惑然后可与权。博文以集义,集义以正经,正经然后一以贯天下之道。【译注】:立志于学习之后才可以适合去体悟道的含义,有强大的礼节约束自己那么就可以安身道业,不被假象迷惑那么就可以交付给他权力(学习精进,懂礼仪,不被迷惑就是一个正人君子)。广泛的阅读文章还能了解它们的含义,了解了含义就可以正确的读经,如果能正确的理解经文那么就可以用它来贯通天下的大道(经义不能曲解,需要至诚恳切的心,才能通达天性的道理,流传经义正确无误,才能教化民众成为中正之人)。
【原文】: 将穷理而不顺理,将精义而不徙义,欲资深且习察,吾不知其智也。【译注】:要穷尽所有的道理但是不要被道理牵引过去,要精细的研究所有经文的含义但是不会改变经文的一丝含义,想要有甚深的资质就一定要善于学习和观察、研究,我不知道这样会得到多大的智慧(不要受到道理的干扰,要让心始终保持跟天一样清明,不能改变经义,要善于学习和思考,就能得到天的德能和智慧)。
【原文】: 知、仁、勇,天下之达德,虽本之有差,及所以知之成之则一也。盖谓仁者以生知、以安行此五者;智者以学知,以利行此五者;勇者以困知、以勉行此五者。【译注】:智慧、仁爱、勇敢,道义和德能,这是天下人都在追寻的最高尚的大道,虽然看起来有区别,但是它们所传达的思想和成就的心性却是一致的(天的本性也离不开智仁勇道德)。这就说明仁爱的人知道生存之道也知道要遵从这五种道业,有智慧的人靠学习知道并且践行这五种道业,而勇敢无畏的人是由于产生对知识的困惑之后然后才勤勉的奉行这五种道业(不同的人对于这五种道业的践行过程也不同)。
【原文】: 中心安仁,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恶不仁,天下一人而已,惟责己一身当然尔。【译注】:中正大心然后仁爱,没有欲望并且心中向往仁爱,无所畏惧但是却厌恶不仁爱,天下唯有一人罢了,那么就是长久的省察自己有没有过失,永远的向仁人的境界迈进(具备仁爱之心需要反观自己,去除一切的私心)。
【原文】: 行之笃者,敦笃云乎哉!如天道不已而然,笃之至也。【译注】:行为笃实,难道一定要做到笃实吗!就好像天道的运转不停止才实现万物运行的规律一样,所以这才是笃实的真谛(真实的践行不停止,便能达到中正之道)。
【原文】: 君子于天下,达善达不善,无物我之私。循理者共悦之,不循理者共改之。改之者,过虽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讼;共悦者,善虽在己,盖取诸人而为,必以与人焉。善以天下,不善以天下,是谓达善达不善。【译注】:有修养的人在天地间,达到善的境界或者没有达到善的境界,都是没有物与我的私心存在(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大心支撑)。能够遵循道义并且相互能感受到喜悦,那么不能遵循道义就相互改正自己违背天道的行为。改掉之后,如果遇到虽然过失在他人身上但是好像在自己身上一样,这就是没有忘记自查自省的缘故(内心从不忘记顺从天道运行规律,让和顺之气遍布);相互喜悦,虽然自己拥有善心善行,那些都是因为按照前人的行为而照做的缘故,也一定要把这种喜悦的功劳给予别人。用善心善行处在天地间,或者不会使用善心善行在天地间行走,这都是达到善的境界和没有达到善的境界的原因造成的两种结果(真善会使自己在天地间处处达到身心清明,因为与天地和圣贤的智慧从不违背)。
【译注】:善心深厚的人会说,我立志于做个仁爱之人但是却没有努力的学习善行之道,只要没有恶的言行就可以了,如果是有修养的人一定会这样说的(因为这种善心的养成已经是经过善行的导引了,所以即使没有学习,但是他们也能通达天地之道)。
【原文】: 善人,欲仁而未致其学者也。欲仁,故虽不践成法,亦不陷于恶,有诸己也。不入于室由不学,故无自而入圣人之室也。【译注】:善行深厚的人,想要实行仁爱但是却不能明白仁爱的道理。想要仁爱,虽然没有践行使它成为一种法则,但是也没有陷入恶的行为当中,这是因为他能时时反省自己(让自己时刻有仁爱之心。没有不善的言行)。没有进入道义的大门是因为没有学习圣贤的教诲,所以放下小我的时候自然也就成就圣人的大道了(圣贤的教诲也是培养中正大心,如果放下自我的利益,就能与圣人的思想合一了)。
【原文】: 恶不仁,故不善未尝不知;徒好仁而不恶不仁,则习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尽义,徒是未必尽仁;好仁而恶不仁,然后尽仁义之道。【译注】:厌恶不仁爱的人,所以不仁爱的行为自己内心会十分清楚;独自爱好仁义的行为但是不会去厌恶不仁义的行为,那么就是学习不会观察,行为不会给他人做好榜样(要时刻断掉不仁爱的行为,就会用仁爱为人树立榜样)。所以想要从事善行的人就不会完全尽到正义,想要尽到正义那么也不一定能完全做到仁爱;爱好仁义之人但是厌恶不仁义之人,这样做才能善恶分明,才能说尽到了仁爱与正义的道业(要在践行善业的同时,能发现恶业并远离,就能使自己成就真的善业)。
【原文】: “笃信好学”,笃信不好学,不越为善人信士而已。“好德如好色”,好仁为甚矣;见过而内自讼,恶不仁而不使加乎其身,恶不仁为甚矣。学者不如是不足以成身,故孔子未见其人,必叹曰“已矣乎”,思之甚也。【译注】:诚实并且好学,诚实如果不善于学习,那么就不会成为善良守信用的人。爱好德行深厚的人就好像爱慕异性一样,这就是爱好仁德的极致(将德行放在第一位,就能达到最高的道);看到自己有了过失并且能够内心反省忏悔,厌恶不仁爱的人而不使这样的行为在自己身上发生,这就是厌恶不仁爱的人到达的极致(能看到并且远离不仁爱,并且不让自己有不仁爱的言行,这就是道)。学习道德的人如果不能这样做就不足以用道来立身安命,所以孔子见不到这样具有仁爱思想的人,一定会感叹的说道德没有了吗,这是他太思念有仁爱道德之人的缘故了(这是一个准则,需要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