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名言:蒙以养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原文】: 孙其志于仁则得仁,孙其志于义则得义,惟其敏而已。

【译注】:如果有志于获取仁爱之心那么就会获得,如果有志于获取正义的行为那么也会获得,这就在于自己心性是否真诚敏捷的原因(真诚心很重要,能获得天的德能)。

【原文】: 博文约礼,由至著入至简,故可使不得叛而去。温故知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绎旧业而知新益,思昔未至而今至,缘旧所见闻而察来,皆其义也。

【译注】:广学多问并且善用礼仪规范自己,从最显著的道理到达最清明的境界,所以能够使用天的德能并且永远不会背叛天的德能(君子修养的境界,不离天性)。温习旧的知识最后得到新的知识,经常能认识自己以前说的话、做的事那么这样就在不断的继续善的德行,相续当中的善业在不断增长不会断绝,想到以前没有做到的现在做到了,想到以前的见闻今天观察的更微细了,这样做都是在涵养善的行为(善心就是善于观察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中正之道,善行就是从来不会违背中道)。

【原文】: 责己者当知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故学至于不尤人,学之至也。

【译注】:善于责备自己的人应当知道天下国家没有不存在错误的道理,所以学习达到了不怨人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学习的极致(对于历史不怨,对于人也不怨,只是改正自己,就是在做善业)。

【原文】: 闻而不疑则传言之,见而不殆则学行之,中人之德也。闻斯行,好学之徒也;见而识其善而未果于行,愈于不知者尔。“世有不知而作者”,盖凿也,妄也,夫子所不敢也,故曰“我无是也”。

【译注】:听到了但是不产生疑惑那么就可以传播这样的道理,看见了但是不会停止那么就会学习他的这种行为,这就是中正之人拥有的德行(不疑惑也不停止的学习,就是圣贤所走的路)。听到他的行为,这也是善于学习的结果;看见了并且了解了他的善行但是没有向他学习,那就是还没有完全了解的缘故(善行首先是自己要践行要了解,才能学习他人的善行)。世间有不知道道但是却行道的人吗,这大概是空说,妄语吧,孔子是不敢这样做的,所以才说我不是这样的人(只有知道才会行道,所以一定要广学多闻,谦虚谨慎)。

【原文】: 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私淑艾以教人,隐而未见之仁也。

【译注】:以自己的能知能见心去请教不能知不能见的人,这是以低心待人,以自己的多闻多见去请教少闻少见的人,这也是心不离一切人,平等看待一切人,以汲取他人的善行智慧来补充自己的不足,这种仁爱之人总是隐藏着难以见到(将自己看的很低,总是能发现他人的善的一面并进而学习,这就是真正的君子)。

【原文】: “为山”“平地”,此仲尼所以惜颜回未至,盖与互乡之进也。

【译文】:是高山,是平地,这是孔子所以感叹颜回走的太早,大概是跟乡亲们交谈时的感触(颜回在孔子的眼里是最贤达的学生)。

【原文】: 学者四失:为人则失多,好高则失寡,不察则易,苦难则止。

【译文】:读书的人会有四种过失:一是喜欢与人交际就会失去很多学习的时间,二是喜欢名利就会失去原本的清心寡欲,三是不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事情变动的很快,四是在苦难面前最容易知难而停止不前(这是作为读书人应该警惕的方面)。

【原文】: 学者舍礼义,则饱食终日,无所猷为,与下民一致,所事不踰衣食之间、燕游之乐尔。

【译文】:读书的人如果放弃了礼仪涵养,那么每天吃饱了无所事事,没有追求,与普通的人没有什么区别,所希求的事情不过是衣食无忧,过着游山玩水的世俗之乐罢了(礼仪和涵养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应该了解并且遵循)。

【原文】: 以心求道,正犹以己知人,终不若彼自立彼,为不思而得也。

【译文】:用心去求取大道,就好像是动用心思想要去了解他人一样,最终比不上自己自然的学习,用真诚心不用用心就能得到的真实道理(用心总是在走弯路,只有自然平常之心,才能使自己悟解中正之道)。

【原文】: 考求迹合以免罪戾者,畏罪之人也,故曰“考道以为无失”。

【译文】:考察希望自己的行为合乎正道以免受到刑罚的人是担心自己会犯罪的人,所以说考察自己的行为是为了没有过失(心正,行为处事便正)。

【原文】: 儒者穷理,故率性可以谓之道。浮图不知穷理而自谓之性,故其说不可推而行。

【译文】:读书的人穷尽物体的道理,所以说统帅天的本性就可以称为得到了天的道义。学佛的人不知道穷尽物体的道理但是却自认为能够见到万物的本性,所以说他们的学说不可能推行到天下(还是两个角度,用心和气来解释宇宙的真相,佛理永远是超越对待的,它认可气本论但是又超越气本论,直接达到太和的状态,所以说两者思想是相容相通的)。

【原文】: 致曲不贰,则德有定体;体象诚定,则文节著见;一曲致文,则余善兼照;明能兼照,则必将徙义;诚能徙义,则德自通变;能通其变,则圆神无滞。

【译文】:使事物的本来状态弯屈但不会失去,那么本来的德行还是有存在的载体(只要不失去即使有所背离能够发现并予以改正);如果能体会物象的规律不失真诚和定力,那么文章的本义还是能看见;如果心念专一那么学习文章就能起到照明的作用(真诚心能正确了解文义,并能照明自己的思想);光明广泛的照耀,那么就能深入的理解道义,如果真诚的来体悟其中的真理,那么拥有的德行就能通达它的变化,如果能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那么就能使心神圆满没有任何障碍(真理的通达与内心的品德操守相应,与天的德能相应)。

【原文】: 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夫有问,仲尼竭两端而空空。《易》无思无为,受命乃如响。圣人一言尽天下之道,虽鄙夫有问,必竭两端而告之;然问者随才分各足,未必能两端之尽也。

【译文】:有所不知才会得到知识,没有不知道的那么就会显得很无知,所以百姓有问题的时候,孔子总是显得内心很空明(因为孔子的内心总是处在下心学习当中,总是感觉自己一无所知)。应当做到没有思考,没有认为自己在有所作为,那么这样完成天的使命才会如雷贯耳(不是用心去做的,是通达天性而去践行天的道义)。圣人的一句话就可以穷尽天下所有的道理,即使百姓们有了问题,必然会在事情的两端之间选择取舍然后告诉他们答案;但是提问的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如果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才会满足,所以毕竟不会将两端任何一端舍弃的(回答问题要站在中正的立场,要考虑是与非,对与错,两方面的缘由,这样使听者不会停留在一端,对的会原谅错的,错的会感恩对的,因为两端的理都分析透彻了,就没有必要再让心结打不开了,这也是天地之道在人身上的体现)。

【原文】: 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当知谁可先传此,谁将后倦此。若洒扫应对,乃幼而孙弟之事,长后教之,人必倦弊。惟圣人于大德有始有卒,故事无大小,莫不处极。今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

【译文】:教化人的人一定要知道完成学业有难有易,知道人中有善有恶,应当知道应该给谁先讲这样的道理,应当给谁后讲其中的道理(要善于总结,善于调和一切,并且善于传达天道规律)。如果对于打扫家务之内的事情,那么就是晚辈应该去做的事,长大后再教育他,那么他一定会产生厌倦的心理(从小让晚辈熟悉劳作,也是培养他们自立的能力,要欢喜施予)。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对于高尚的道德传扬的时候有始有终,所以事情没有大小的区分,没有细微的事情不需要去处理。现在的读书人,未必能继承前人的遗训,狂妄自大的认为自己得到了天的大道,这样来蛊惑人心是一种污蔑大道的表现(任何事情都是有始有终的,不是自己不遵循天地之道无人知,而是天地之道早已知道违背它们所得的果报,天性于万物无不遍及,看到不同的物类就应当联想到自己不遵从天地之道所变现的身体)。

【原文】: 知至学之难易,知德也;知其美恶,知人也。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问同而答异以此。

【译文】:知道了学习的难易程度那么就知道德行的范围了;知道了人中有美好的,也有丑恶的那么也就知道人的成长规律了。了解这个人并且了解他的品德,所以能教化这个人深入道德的境界,所以孔子经常面对同样的问题但是回答却不一样,原因就在这里(能够因人而异,教化的功能来自于善于开启他人的本来天性德能)。

【原文】: “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尽其道,其惟圣人乎!

【译文】:童蒙之人要善养他们的正气,使他们不要丢失原本天性的东西,这是教化人的功劳所在。能穷尽其中的道理,只有圣人能做得到(孩子从小就要善于长养他们童心的真善德能,使他们身心纯善,不受外境污染)。

【原文】: 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有如时雨之化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而后教之也。

【译文】:大钟原本是没有声音的,是因为叩响了它才会发出声音;圣人也不曾有知识的存在,是因为提问的缘故才使他有了知识的流通(只有叩钟才能有响声,所以圣人的语录都是在与弟子的对答中产生的)。就好像天降的及时雨来教化民众,在适当的时候,乘着有问题的间隙而施行他的仁爱思想,那么还没有等到别人有所求、有所作为的时候已经将他教化了(这就是圣人的无言说教之处,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让人开显了本性中的良善,得到了天道的智慧)。

【原文】: 志常继则罕譬而喻,言易入则微而臧。

【译文】:心志经常得以延续但是非常罕见,难以比喻,语言容易深入人心,但是它太微妙了,容易隐藏起来而看不见(说明心志和语言都是蕴含真理,但不易让心性散乱的人察觉的)。

【原文】: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谓有官者先教之事,未官者使正其志焉。志者,教之大伦而言也。

【译文】:凡是对于求学的人,官员应当先去行为处事,那么读书人才会立定志向,这就是说做官的人先要教育读书人所要从事的事业,那么没有做官的人就会中正他的心志。志向,这是针对教化大道所要实行的方向而言的(事业以真善为主,志向也是以去除恶行,正直的做善事为主)。

【原文】: 道以德者,运于物外,使自化也。故谕人者,先其意而孙其志可也。盖志意两言,则志公而意私尔。

【译文】:用道德来引导人们向善,这是在事物的外部进行运作,将会使它自主得到教化。所以说要广施道德,就要先确定他的意识所为,然后再来坚定他的志向,这虽然是志向和意识的两个方面,但是要明白心志是可以公开的但是意识永远是私有的不可向外推崇的(意识属于道德层面,它在获得天地的纯善运行规律后,便会有意识的广行善业,所以志向确定了,人们才能看见,并且跟着学习)。

【原文】: 能使不仁者仁,仁之施厚矣,故圣人并答仁智以“举直错诸枉”。

【译文】:能够使不仁爱的人变得仁爱,这是仁道能广泛施行的缘故,所以圣人获得仁爱和智慧有相同的方法,那就是“选取正直的人,用在正确的位置上,就能使邪恶的人也变得正直起来”(这句话很重要,但是正直和仁爱的人需要自己首先具备,然后才能发现,所以要用对人,一切都会顺应天道发展规律)。

【原文】: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所谓“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者也;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所谓“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者也;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所谓“以人治人改而止”者也;此君子所以责己责人爱人之三术也。

【译文】:用责备他人的心思来责备自己就是来履行大道,所谓君子的道业有四种,而孔子说他没有占有一种啊,用关爱自己的心去关爱他人那么就已经在实行仁爱之道了,这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的缘故(要善于责备自己和关爱他人,这就是大道);依靠众人舆论的力量来改变恶行的行为人们容易接受,这就是用人来改变人而使他恶的行为能够终止;这就是有修养的人为什么要责备自己、责备他人、仁爱他人的三种方法了(责备他人要靠众人的力量,因为恶的行为已经彰显出来了,也是为了不违背天道运行规律)。

【原文】: 有受教之心,虽蛮貊可教;为道既异,虽党类难相为谋。

【译文】:如果拥有接受教化的心态,那么即使是最凶残的动物也能得到教化,如果与道德的行为总是背离,那么虽然都是同类也难以在一起相互共事(要有低下的心才能解决最难办的事,心低了就与道相合了,因为低下是在根本处养道)。

【原文】: 大人所存,盖必以天下为度,故孟子教人,虽货色之欲,亲长之私,达诸天下而后已。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天下大业在等待他们去完成,所以孟子教化众人,即使面对财物、美色也不能生起占有的欲望,即使作为亲戚、兄长也不能生起私心,这是通达天下的大道然后才考虑自己应该这样做事的结果(一定要明白本性中的良善,跟私心是对立的)。

【原文】: 子而孚化之,众好者翼飞之,则吾道行矣。

【译文】:众人都能信服并且得到教化,所有爱好道德的人都开始践行其中了,那么我的道业就在广泛的实行中了(能得到广泛认同并践行,是真正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