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症状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以下是常见疫苗症状的对比: 相似症状 局部反应 疼痛:大多数疫苗接种后,注射部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比如新冠疫苗、流感疫苗、HPV疫苗等,疼痛一般在接种后的数小时至一两天内较为明显,多为轻微刺痛或胀痛,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减轻。
红肿:许多疫苗接种处可能出现红肿现象。
以乙肝疫苗为例,接种后局部可能出现直径在2 - 3厘米左右的红肿区域,这是身体对疫苗刺激的正常免疫反应,通常在2 - 3天内会自行消退。
全身反应 发热:不少疫苗接种后可能引发发热症状。
像百白破疫苗,部分儿童接种后1 - 2天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 - 38.5℃之间,少数人可能体温更高。
发热通常持续1 - 3天,之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乏力、疲倦:接种疫苗后,身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很多人会感到乏力、疲倦。
例如在接种肺炎疫苗后,有些人会觉得全身没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种情况一般持续1 - 2天,经过适当休息可缓解。
头痛:也是常见的全身反应之一。
如麻腮风疫苗接种后,部分人可能出现头痛症状,多为轻度至中度的胀痛,一般在1 - 2天内自行缓解。
不同症状 特殊局部反应 卡介苗:这是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接种后反应较为特殊。
接种部位通常会经历红肿、脓疱、破溃、结痂的过程,最后形成一个永久性的瘢痕。
一般在接种后2 - 3周开始出现红肿,之后脓疱形成并破溃,大约在2 - 3个月左右结痂愈合。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少数人接种后,注射部位除了常见的疼痛、红肿外,还可能出现硬结。
硬结大小不一,触摸时感觉较硬,一般会在数周内逐渐消退。
特殊全身反应 脊髓灰质炎疫苗(口服):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引起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VAPP通常在服苗后3 - 35天内出现,主要表现为肢体不对称性迟缓性麻痹,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狂犬病疫苗:部分人接种后可能出现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甚至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
不过,这种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此外,还有些人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带状疱疹疫苗:接种后,部分老年人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神经痛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这与疫苗刺激神经有关。
复制 全篇参考0个 疫苗症状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