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剧情介绍:“洋关”秘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了《天津条约》,按照《天津条约》和后来签订的《北京条约》规定,中国北方首次出现三个通商口岸,而出人意料的是被写入条约的登州并没有成为通商口岸,而是位于登州府地以东的烟台成为了通商口岸。之后烟台东海关设立,这是清朝政府在山东设立的第一个海关。始建于1862年的东海关档案更是保留至今,这些档案里记录着一些东海关的秘闻。
第2集剧情介绍:海港记忆
烟台港在开埠之初只是一个自然港湾,极不适应大型船舶靠泊,给货物装卸和船舶进出港带来很多困难。为改变这种状况,1865年清政府批准在烟台山西侧建造海关码头,这是烟台港历史上第一座公用码头。在海关码头建成当年,烟台港第一座灯塔开始在崆峒岛建造。1913年5月15日,在外国人的参与下,烟台正式成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港口管理机构——烟台海坝工程会。经过1200多名筑堤工人5年多的奋战,东西两条防波大堤建成。
第3集剧情介绍:“租界”风波
一张20世纪初由德国客邮局发行的印有烟台城市容貌的明信片上用中文清楚的写着“烟台租街”字样。尽管写的是“租街”而不是“租界”,但还是引发了一场关于烟台近代史上有没有租界的争论。烟台港档案馆馆长刘文君找遍烟台近代相关档案都没有找到“烟台租界”的文字记述。为此执著的刘文君开始寻找历史的线索。
第4集剧情介绍:洋行往事
1861年烟台开埠之后,吸引了众多的欧美传教士陆续来到这里,绒绣技艺花边技艺等就从欧洲流传到了中国的烟台。正是由于各种技艺和文化的传入,洋行也就应运而生,覆盖了各个领域。洋行给烟台带来的不仅有美好的记忆也有痛苦的记忆。
第5集剧情介绍:西风东渐
1924年9月8日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人物是当时中国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吴佩孚生于1874年,原籍山东蓬莱。美国《时代》杂志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周刊,从创刊以来有很多华人登上杂志封面,而吴佩孚更是登上该杂志封面的第一人。更令人惊奇的是,《时代》周刊的创始人亨利-卢斯先生也出生于山东蓬莱,和吴佩孚是“同乡”。
第6集剧情介绍:港城旧影
1987年的一天,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和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来到山东烟台。二位泰斗级的专家在考察了烟台明代的一处古建遗存后,对陪同考察的烟台市博物馆的老馆长宋玉娥说“这个小城古色古香的,保存得真好”。两位专家口中的小城就是芝罘区的奇山所城。
第7集剧情介绍:实业兴邦
坐落在烟台市中心的烟台博物馆新馆里保存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烟台张裕公司的一幅题词,上书“品重醴泉”四个大字。这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企业题词,属国家一级文物。孙中山先生能为山东烟台一家公司题词绝非偶然。这家张裕公司是张弼士所创办,他带动了一批人走上了实业兴邦的道路。
第8集剧情介绍:炮台寻踪
1979年7月4日清晨,冰心写完了她的散文《我的童年》,她在文章中回忆了自己孩童时,跟随父亲在烟台生活了8年的情形。她写道:住在海军练营旁边的时候,是我在烟台8年之中离海最近的一段,这房子左边的山坡上,有一座旗台,是和海上军舰通旗语的地方。旗台的西边,有一条山坡路通到海边的炮台。炮台上装有三门大炮。冰心所说的炮台今天还在,那三门大炮也在,这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烟台东炮台遗址公园。
第9集剧情介绍:海军学堂
烟台海军学堂是在甲午海战后,在海军提督萨镇冰的策划下,由谢葆璋负责筹建。1908年(清光绪卅四年)春季落成。在津、沪两地各招新生90余人,在上海高昌庙海军提督衙门应考,全部录取。萨镇冰亲率新生到学校报到,以后学生陆续增至200余名。该校学制参照英国海军学校章程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