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剧情介绍:林明华人故事
播映时间:10/03/20139pmAstroAEC,Astro全佳
林明位于彭亨州的东部,一百多年前,它因盛产锡矿而兴起。华人在英国锡矿公司的招募下,大量涌入林明担任矿工,为地方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合力写下了一页页的华人奋斗史,第一集的《林明华人故事》将叙述他们扎根林明的故事。
锡矿曾经是林明主要的经济来源,1980年代矿场关闭后,许多矿工失去了生计,但他们展现了顽强的斗志,积极转型,把家园打造成别具魅力的地方。虽然锡矿业已是一段远去的历史,但对不少老矿工而言,矿洞埋藏了他们的许多青春记忆。几位退休的老矿工将带我们重游矿场,分析采矿的运作过程,让我们体会林明的繁华过往。
林明有一群老矿工,他们是文艺的爱好者,不仅设立了林明民众图书馆,还组成歌咏队,积极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我们寻访了图书馆的负责人和几位歌咏队队员,请他们讲述当年的情景,以及他们如何跨越现实的难题,成为地方文化旗手的经历。
林明以清澈的泉水闻名全马,它曾是当地食用水的源头。如今,林明已有自来水供应,但不少林明人依然会使用泉水,当地的三位业者更引用泉水来制作林明豆腐、林明面和林明茄子面,使之成为这座小镇的道地美食,创造商机。此三位业者将分别示范制作的过程,并说明他们坚持传统做法的原因,让我们了解林明泉水与在地居民的紧密关系。
第2集剧情介绍:淡马鲁与文德甲华人故事
播映时间:17/03/20139pmAstroAEC,Astro全佳
淡马鲁和文德甲是沿着彭亨河而建的两座城镇,一百多年前,华人的船只已穿梭在彭亨河上,他们辛勤耕耘,开创家业,第二集的《淡马鲁与文德甲华人故事》将呈现几代华人在淡马鲁和文德甲安居乐业的故事。
淡马鲁华人原来住在彭亨河的岸边,直到1920年代河水泛滥,他们才被迫搬到高地。当地二位业者将描述半个世纪前,祖辈们如何无惧困难,在这座小镇努力求存的经历。马来亚独立后不久,为了方便淡马鲁居民与外界联系,政府兴建了一座铁桥,当地一位退休的管理员将讲述铁桥的作用,让我们感受昔日的盛况。
淡马鲁的华人先贤为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传承中华文化薪火的任务已转交给在地居民。“淡属关心国中生学习华文行动委员会”的几位成员,将叙述他们维护华文教育的宗旨和心得,而启智华小廿四节令鼓的队长和几位队员,则会分享他们持续练习的原因以及苦与乐。淡马鲁还有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舞龙队,他们的坚持和努力,将让我们感受到当地人传承舞龙文化的精神所在。
文德甲距离淡马鲁大约15公里,两地来往已超过百年。英殖民时代,伐木业是当地主要的经济命脉,几位业者将阐述其中的兴衰过往,让我们了解华人在这座城镇拼搏的故事。根据海南人的传统,每逢家中有新成员诞生,就会准备薏粑或三角磂。文德甲的一位老居民将示范制作过程,让我们更了解这项传统文化。
文德甲人对他们的家乡爱护有嘉,一位从城市回流的中生代透过摄影,用心捕捉文德甲的风采,而三位热爱中华文化的老居民,则努力栽培当地的新生代,接受书法和华乐的熏陶,培养出耐性和修养。
第3集剧情介绍:龙运与北加华人故事
播映时间:24/03/20139pmAstroAEC,Astro全佳
龙运和北加是登嘉楼州境内的两座百年小镇,它们之间连系着一座桥,两地居民长年来往不断,生活习俗极为相近。华人在这两座小镇上已生活了数代之久,第三集的《龙运与北加华人故事》将记录他们深耕地方,建设家园的经历。
1920年代初期,龙运因盛产铁矿而兴盛,此荣景维持了50年左右,即随着铁矿产量的减少而逐渐沉寂。三位退休的铁矿工人将叙述当年的工作情景,透过他们的记忆,让我们体会昔日的经济盛况。
在龙运的发展过程中,常天绪带领着华人先民开采铁矿,为地方的经济作出了卓越贡献。当地的几位老居民将口述这段故事,并叙述光华学校的创办史,让我们了解这所屹立了87年的学校,如何走过动荡不安的日治时代,逐渐站稳脚跟,传承华文教育,为地方培育了无数的人才。
北加是一座纯朴的渔村,华人仅占当地总人口的百分之二,但追溯它的历史,可知一百多年前,华人先贤黄宗星已带着海南岛的同乡前来开垦,建立家业。然而,日军在1941年侵略马来亚时,几代北加华人的努力却毁于一旦,性命也受到严重威胁。二战期间的惨痛岁月成了北加华人的集体记忆,几位老居民将以口述的方式,带领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北加启蒙华小创办于1930年,它是北加华人维护及推动华文教育发展的见证。我们将寻访这所学校内的一位年轻教师,聆听她回到母校执教的原因,以及对家乡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除了传统的捕鱼业,北加人也运用丰富的海产,从事其他的经济活动,虾饼和鱼饼制作就是其中之一。当地有一家经营了三代的加工厂,现任老板将示范制作的过程,并分享他留守故土,坚持家业的缘由。
第4集剧情介绍:多皆华人故事
播映时间:31/03/20139pmAstroAEC,Astro全佳
多皆是位于稻米之乡吉打州的一座小镇,稻米一直是这里主要的经济命脉,第四集的《多皆华人故事》将记录当地华人努力耕耘,发展经济,传承文化的故事。
多皆小镇的华人主要有四大姓氏——黄、林、戴和曾,他们的祖先赤手空拳,从中国原乡迁移到马来亚的这片土地,为了凝聚本姓族人的力量,此四大姓氏分别创立了宗亲会,以相互支持。年逾70岁的戴宋蛟说起了这段历史,让我们了解华人先民如何克服环境的困境,辛勤打拼,建立家园的过程。多皆小镇的附近还有一座林家村,第三代村民林宝有将讲述祖父林茂丰对林家村的贡献,以及当地华人村民多姓林的原因。
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些有远见的华人先贤开始兴学办校,使后代子孙能够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文德华小创办于1927年,它是华人先贤种下的文化秧苗,经过几代人的守护,如今已变成当地华裔子弟接受母语教育的重要平台,也为多皆培育了许多人才。今年67岁的老校友对当年上学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透过他的叙述,我们对多皆华人坚持发展教育事业,以及传承文化的精神,将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自古就是稻农最真实的写照,多皆小镇的两位稻农带着我们走入稻田,讲述耕种的步骤,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此外,两位稻农也会说明21世纪的科技,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让我们对盘中餐有较多的体会。
早年的稻农都是依靠"多皆河"把稻米运载出去,以换取一家人的生计。当年河道上船只往来,人潮不绝的画面,依然深刻在许多老一辈人的脑海中,两位年过70年的老人家将述说这段往事,让我们感受当年的繁华盛景。
稻米业的兴盛,除了为多皆稻农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也让当地居民有机会开发其他的经济领域——米较厂、白米包装和稻米收割机维修厂。这三个行业的负责人将分享他们的心得与成就,透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对多皆人的生活面貌也更为了解。
第5集剧情介绍:峇都交湾与武吉淡汶华人故事
播映时间:07/04/20139pmAstroAEC,Astro全佳
马来西亚槟城的威南省有两座相邻的小镇——峇都交湾和武吉淡汶,它们之间隔着一条惹爪夷河。在陆路开辟以前,两岸居民主要是依靠船只来进行贸易活动,直到1994年,武吉淡汶兴建了一座通往峇都交湾的桥梁后,来往码头的船只才停止运作。透过本集《峇都交湾和武吉淡汶华人故事》,我们能够见证两座小镇因地理上紧密相连,它们在历史、教育、文化、信仰以及经济等方面的相互影响,更成了两岸居民相互依存的基础。
峇都交湾开埠于19世纪初,当年的开埠功臣许栳合带领潮州同乡前来开垦土地,种植甘蔗,使甘蔗种植业盛极一時,由于华人男子多孤身前来,他们定居在峇都交湾后,不少人选择与当地的异族女子组织家庭,其中与印裔女子通婚的情况较为普遍。此外,当年的潮州商人还建立了一座"万世安古庙",主席周如龙向我们说明早期先贤建立此庙的目的。
早期,船只来往两岸的次数非常频密,武吉淡汶老居民与我们分享当年码头人来人往的情景,透过他的叙述,我们也得知峇都交湾的华人子弟到武吉淡汶敬群华小上课的原因。由于武吉淡汶的华人以潮州人居多,潮州先贤从原乡带来的潮州大锣鼓,也在当地获得了大力的推广,而林程展和Balan是其中两位生力军。
网寮是武吉淡汶的一座渔村,出世于这座渔村的陈村长向我们解说"网寮"名字的由来以及它最初的模样。武吉淡汶小镇还流传着一个具有特色的"饼戏",流传至今已超过百年,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神诞庆典之一。
近年来,武吉淡汶的养殖业和餐饮业极为兴盛,当地的海鲜餐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冒起,使这座小镇逐渐发展成一个海鲜美食馆的聚集地。
第6集剧情介绍:道北华人故事(上篇)
播映时间:21/04/20139pmAstroAEC,Astro全佳
道北是吉兰丹州东北角的一座小镇,华人一直是当地的少数人口,他们与其他族群携手并进,一起为地方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七集的《道北华人故事》(上篇)将追溯南来华人落脚道北的过程,以及他们的子孙留守家园,努力不懈的故事。
道北北濒南中国海,20世纪初,英国人利用此地理优势,建立了一座深水码头后,道北的发展自此一日千里。1930年代初期,马来亚铁道系统启动,作为北端终站的道北正式奠定了吉兰丹州交通枢纽的地位,直到1950年代初期,才逐渐沉寂。当地的老居民将带我们回顾旧时的港口和火车站,述说道北从繁盛走入沉寂的过程。
在道北百余年的发展史中,华人一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王秉璋和符宏昌是其中两位华人领袖。在他们的领导下,道北华人团结一致,争取族群的权益,并为当地的兴盛贡献良多。如今,道北依然保留着王秉璋和符宏昌的故居,我们将走入这两栋老宅院,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寻找属于当地华人的集体记忆。
早年的道北华人以海南人居多,由于他们多孤身前来,无依无靠,于是祖籍海南的华人领袖符宏昌就建立了一座房子,作为同乡暂时的栖息之地。为了祈求平安顺利,海南先民开始供奉原乡的守护神——天后圣母和水尾圣娘。1956年,这栋老房子改称天后宫,庙内两尊主神成了道北华人的主要信仰之一,而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的水尾圣娘千秋宝诞,更是当地许多华人共同期待的重要庆典,而这个庆典仪式,不仅展现了道北华人的虔诚信仰,也承载了几代华人努力拼搏,坚守家园的经历。
第7集剧情介绍:道北华人故事(下篇)
播映时间:05/05/20136pmAstroAEC,Astro全佳
道北位于西马半岛北部的吉兰丹州,100多年前,华人先民已来到这里生活。由于道北西邻泰国,两地人民来往不断,华人因此深受泰国南传佛教的影响,不少人更与泰裔通婚,第八集的《道北华人故事》(下篇)将了解华泰文化相互融合的状况,以呈现当地华人真实的生活面貌。
20世纪初,道北发展日盛,不少华人选择来到这座小镇定居。1916年,当地一些华人领袖率众成立道北华人联合会,以凝聚各籍华人的力量。道北华人联合会的成立,为当地华人提供了更多的支援,使他们得以努力拼搏,推动这座小镇的商业发展。虽然道北的商业已不及往日,但当年的盛况依然深刻在许多老一辈人的脑海中,当地两位老商家将分享这段记忆,让我们感受旧日的热闹情景。此外,我们也走访了两位留守当地的年轻人,透过他们的叙述,我们了解到当地华人与友族之间的紧密互动,也体会到了他们对这座小镇的感情。
道北华人的信仰和习俗都深受泰国南传佛教的熏陶,当地不少华人选择坟墓建于暹庙内,这种被称为"墓厝"的安葬方式,展现了华泰文化的相互融合,也让人感受到华人对信仰的虔诚之心。行佛寺是道北小镇最古老的暹庙,据说已有500年左右的历史,它是当地许多华人和泰裔的信仰中心,每年11月份举行供僧法会时,许多虔诚的华人也会回到家乡,与亲友一起到行佛寺供养僧侣,以消除业障,并获得法师的加持。
水灯节是泰裔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道北自1960年代举行大型的庆典以来,当地许多华人都会参与其盛。李佩莹自小跟随泰裔母亲学习制作水灯,她将解说水灯的制作方法,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并带我们前往行佛寺参与水灯节的庆典活动。在这场欢乐的庆典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华泰文化交融的魅力,从中也体会到道北华人满怀希望,扎根地方的坚毅之情。
第8集剧情介绍:安顺华人故事
播映时间:12/05/20139pmAstroAEC,Astro全佳
安顺位于霹雳州的西南部,开埠至今已逾百年,早年因陆路交通不便,使河运成为当地的交通要道。物换星移,码头的功用早已不及当年,但昔日的荣景,依然是当地人的共同记忆。第八集的《安顺华人故事》将追溯这段历史的演变,以呈现安顺华人努力不懈,开创家园的故事。
安顺坐落在霹雳河的下游,早期居民多依靠船只往来,当地曾兴建过十座码头,榴莲司马登是其中之一。它是南来华人最初的登陆点之一,福建先民还在河边建了一座福顺宫,供奉从原乡带来的广泽尊王。如今,福顺宫已是当地华人主要的信仰中心,它见证了数代华人扎根安顺的过程,当地几位老居民将为我们解说其中的演变。
日治世代,安顺华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三民小学也沦为日军的军营,当年正在三民小学就读的祝炽昌先生,对日军关闭学校的往事还记忆犹新。1945年,日军撤退后,三民小学重新复校,并发展出中学部,但1961年却被勒令一分为二,形成三民国中与三民独中。三民独中的几位师长将叙述学校在这半世纪的发展过程,几位学生也会分享他们在校内参与课外活动的心情。
安顺斜塔是安顺著名的地标之一,英殖民政府原来的目的是要用作蓄水塔,但19世纪末因霹雳河泛滥而改变了计划。下霹雳中华公会的总务江顺进对这段历史相当熟悉,他将告诉我们,失去储水用途的安顺斜塔带给安顺人的意义。此外,安顺还有不少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猪肠粉和水果啰吔是其中两道小吃,它们已传承了几代人,是当地人熟知的老味道,也是安顺游子所牵挂的家乡情。
河运为安顺的造船业带来了发展基础,目前当地共有9家造船厂。当地的两家业者带我们前往他们的造船厂
第9集剧情介绍:峇眼拿督华人故事
播映时间:19/05/20139pmAstroAEC,Astro全佳
马来西亚霹雳州的南部有两座临海而建的小镇——峇眼拿督和半港,以及六座渔村,包括峇眼巴硕、峇眼里拔、四条港、双呂江、双怡杖和双武隆,它们都开埠了超过半个世纪,其中以峇眼拿督的历史最为悠久,因此这八个地方也合称为峇眼拿督区。然而,本集《峇眼拿督华人故事》主要着重在峇眼拿督、峇眼巴硕和半港这三个地方,从而了解当地居民如何善用各自土地的天然资源,勇于开创不同商机,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活动,如椰子种植业、捕鱼业和鱼肉加工业等。
峇眼拿督是一座盛产椰子的小镇,当地有不少居民从事椰子种植业,陈復安就是其中一位椰农。对峇眼拿督居民来说,椰树就像是一棵宝树,因为椰子的用途很广,无论是椰壳、椰肉还是椰汁,它们在市场上都拥有着相当高的经济价值。故此,无论是椰子种植业、椰子收购业或椰子加工业都得以在峇眼拿督持续发展。
在峇眼巴硕渔村里,大部分居民都从事捕鱼业,68岁的周自南是下霹雳渔民协会主席,他乐意与我们分享他脚下这片土地的渔民生活,让我们对当地有了更深厚的认识。杜祥平是当地其中一位渔夫,在他的访谈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讨海工作为他带来的苦与乐。此外,峇眼巴硕因靠近马六甲海峡而拥有丰富的海产资源,当地有不少居民利用这项优势,把新鲜的海产研制成加工食品,"虾签"就是其中之一,而颜彩祯和饶燕婷婆媳俩人是当地其中一家。
除此之外,半港的工业随着渔业的兴盛,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因此,近几十年来,当地一些商人看准商机,开始经营鱼产批发生意、鱼肉加工业以及渔行等,在半港土生土长的纪力传、吴荣钦和周溪豹就是其中三位。
安顺斜塔是安顺著名的地标之一,英殖民政府原来的目的是要用作蓄水塔,但19世纪末因霹雳河泛滥而改变了计划。下霹雳中华公会的总务江顺进对这段历史相当熟悉,他将告诉我们,失去储水用途的安顺斜塔带给安顺人的意义。此外,安顺还有不少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猪肠粉和水果啰吔是其中两道小吃,它们已传承了几代人,是当地人熟知的老味道,也是安顺游子所牵挂的家乡情。
河运为安顺的造船业带来了发展基础,目前当地共有9家造船厂。当地的两家业者带我们前往他们的造船厂,解说造船和修船的程序,并分享多年来的工作心得,让我们感受当地华人不断奋斗,合力推动地方发展的坚持。
第10集剧情介绍:麻坡华人故事
播映时间:26/05/20139pmAstroAEC,Astro全佳
麻坡,也称为"香妃城"。1884年,来自中国潮州的甲必丹蔡大孙因受到柔佛州苏丹阿布?巴卡的委托,前来发展当地的经济活动。在这期间,他兴建了巴刹和码头,也根据麻坡的地势,修筑了三街六巷。此外,甲必丹蔡大孙还带着大批蔡姓同乡来到麻坡从事捕鱼业,自此蔡姓也就成了麻坡华人社会的主要姓氏之一。这集的《家在马来西亚5》,我们将聆听两位蔡氏老居民细说着早期麻坡经济最先起飞的地方——老巴刹和码头。
柔佛州麻坡有不少潮州居民热心于文化推广活动,并一心希望潮州文化能够在当地广泛流传,因此,麻坡潮州会馆的理事秉持着先贤的教诲,时时刻刻都强调着文化流传的重要性,为了向年轻一代灌输仁、义、礼、孝的美德,每年都会举办一场冬至祭祖仪式。不仅如此,理事们为了让更多潮州居民认识和接触潮曲,甚至还开设了潮曲班。
说到麻坡美食,不得不提当地著名的"大象"咖啡、海南咖哩饭、乌达和卤鸭饭等。"才记434"是麻坡远近驰名的咖啡品牌,创立至今已有60余年。经过郭氏后人——郭泽湧和郭泽明的详细解说,让我们对"大象"咖啡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贪食街形成于1980年代,它是麻坡著名的一条"美食街"。在这里,我们寻访了一家名为"庐山"的老店,第三代掌厨人黄明清因汲取了友族同胞的意见,在烹调海南咖哩饭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加入了咸鱼,使食物成功搭配出一种全新的味觉,深受顾客们的喜爱。此外,我们还采访了几个售卖着不同美食的摊主,从中了解到他们用心经营摊位的心路历程。
自1980年代起,柔佛州麻坡人不再墨守成规,他们勤于发掘新的商机,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活动,其中以家具工业的发展最为兴盛。因此,麻坡也被誉为"家具城"。为了凝聚麻坡家具制造商的力量,当地几位有心人于1983年联合成立了麻坡家具同业商会(MFA),自此引领会员走向国际市场,开拓视野,甚至每年都会举办各型展览会,使麻坡家具工业逐步推向另一个高峰。随着麻坡家具业的蓬勃发展,有不少商家在这领域里大展鸿图,李朝庆就是其中之一。
在麻坡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华人作出了不少贡献,无论是在历史、文化或经济等方面,他们都抱着积极进取的态度去面对时代的更迭,并以各自的才能为自己的家园献出一份力量。
第11集剧情介绍:新古毛华人故事
播映时间:02/06/20139pmAstroAEC,Astro全佳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新古毛以盛产锡矿而闻名,其名源自"古毛",1926年,当地因一场豪雨导致河堤崩塌,引发大水灾袭击古毛,自此当地居民开始迁移至现今所在地,重建家园,并在古毛地名上加多一个"新"字,以方便区分两地。1931年,新古毛已成为乌鲁雪兰莪县的行政中心,也是全马首个获得英殖民政府妥善规划的小镇。有关河堤崩塌事迹,当地流还传着一则"白鳄鱼"的传说,竞明华小李金娥副校长在这集的《家在马来西亚5》会为我们解说。
新古毛的开埠和锡矿业息息相关,当地有座名为"岳山古庙"的百年老庙宇,庙内主要供奉的是三师爷和四师爷,祂们都是马来西亚锡矿业的发展功臣。如今,祂们成了新古毛大部分华人的精神寄托,也是当地百年历史文化的象征。
现年78岁的钟华兴村长,他曾经是一名锡米收购商,在采访过程中,他掏出了一些早已收藏多年的证件,并向我们说明当年他是如何收购锡米。此外,他还介绍了当年从事洗琉琅的谢平女士,祖籍客家惠州的她,当年长时间在河流中淘洗,仅凭着洗琉琅技艺来赚取收入。
在新古毛小镇上,我们采访了几位从事不同行业的老板,当中包括裁缝店、海南餐馆和潮州饭店等。透过他们的叙述,从中让我们了解到他们继承家业的故事,以及当年祖辈南来的经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新古毛小镇,当地还有家名为"古毛人"的咖啡店,店主陈舒璇出于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喜爱,运用了现今流行的资讯网络,把用心整理的新古毛旧照片和历史文献,全数上载到面子书和部落格等平台,积极向世界宣传新古毛的人、事、物。
除此之外,新古毛亲善俱乐部的理事们秉持着传承的信念,推广舞狮文化,吸引了不少生力军,他们相互鼓励,用心学习舞狮的技巧,希望把这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第12集剧情介绍:金马士华人故事
播映时间:09/06/20139pmAstroAEC,Astro全佳
金马士位于马来西亚森美兰州,它是一座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小镇,相传它名字的由来与金矿山脉的山神有关。金马士的形成与马来亚铁道局息息相关,1900年,英殖民政府为了方便兴建铁道,便把大部分的铁路工人与技术人员都集中于此,从而刺激了当地的人口成长,开垦的面积也逐渐扩大,自此奠定了这座小镇的发展。然而,本集的《家在马来西亚5》主要从历史、文化、信仰和教育等方面,一一叙述金马士华人扎根于此的故事。
1960年代,金马士因地理环境的优势,使周遭都长满了茂盛的树木,从而带动起木材工业的发展,永佳木材工业产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在传统的观念上,木板厂给人的刻板印象是一份男人的工作,但创办人邱天荣的女儿邱心玉在大学毕业后,她即投身于木材工业。
此外,说到当地的信仰,不得不提金马士里唯一一座老庙宇——"真宝殿",庙里所供奉的主神是神农大帝。每年神农大帝纪念日都是金马士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当地有不少善男信女都会来到真宝殿走"平安桥"。
透过本集,我们还采访了当年一支无师自通的乐队——海浪之声,他们因成家立室后,为自己的生活各奔东西,最终在1974年解散。尽管如此,他们始终对音乐持着一股专业的精神,其音乐故事更是森美兰州金马士的时代标记。
第13集剧情介绍:昔加末华人故事
播映时间:16/06/20139pmAstroAEC,Astro全佳
十九世纪末,华人先辈大举从中国南部来到马来亚,当时柔佛州的昔加末就是其中一个落脚处。时至今日,不少南来华人的后代子孙还住在当地,透过本集的《家在马来西亚5》,我们访问了两位健谈的老居民,他们乐意与我们分享当年飘洋过海来到马来亚打拼的情景。
昔加末市是柔佛州第二大的农产区,它坐落在马来西亚柔佛州的西北端,相传它名字的由来与昔加末河有关。长年以来,农业不仅是昔加末经济活动的主要支撑点,它也主宰着当地大部分华人的生计,其中以割胶者居多,现年61岁的陈吉就是其中一位受访者。随着橡胶业在昔加末的发展看俏,当地一些居民看见了商机,从事橡胶收购贸易,黄连来就是其中之一。
走在昔加末老街上,当地还有家远近驰名的"南洋茶室",这家历经三代的老招牌已是当地居民啜饮咖啡的好去处。除此之外,现年50岁的黄绍武因深信当地的老街区还有发展的潜能,于是在当地创立了一家名为"金蛋糕"的蛋糕店。
至于艺术方面,我们还采访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百年剧团——"幻中真新长春掌中班",传承至今已将近两百年,主要是表演提线木偶和布袋戏。在这座小镇上,他们享有一定的名气,每逢神诞庆典,全马各地不少庙宇都会邀请他们表演。透过第五代传人黄振财讲解,我们对这项传统艺术有了更加深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