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上映的一部电影,2000年该片在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银熊奖。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简介,供大家参阅!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基本信息
《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根据鲍十小说《纪念》改编,由张艺谋执导,章子怡、郑昊、孙红雷主演。
该片以自传性质讲述了对父母感人至深爱情回忆。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现在时的冰冷现实与过去时的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2000年该片在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银熊奖。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电影剧情
该片讲述了父亲母亲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儿子骆玉生在城里工作,有一天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家奔丧。父亲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教书。奔丧期间,玉生充分感受到淳朴的乡情和母亲对父亲深挚的怀念,他不由得回想起小时候就听说过的父亲和母亲当年的爱情故事。年轻时她是远近驰名的美人,暗恋着淳朴幽默的骆老师,以家传青花碗为记,给心上人送上最好吃的“派饭”,为他干了许多事。终于招娣打动了他的心。然而骆老师莫名地被打成右派,被带走了。她坚决拖着疲累身躯远行找寻,几经辛苦,人平安回来,两人相爱四十年。丈夫葬礼后,她看见儿子似是故人从前影子,也看见年轻的自己。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幕后花絮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让人感动落泪的作品,女主角章子怡饰演的招娣和《卧虎藏龙》里骄纵的“玉娇龙”是完全不同的表现,让影迷非常赞赏。
《我的父亲母亲》也将在日本上映,这次为该片配音的《枭之城》的男主角中井贵一,特别为该片感动,他说,自己看电影已经很少哭了,这次却是边配音边哭,该片保证让观众落泪。
几千名来自全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汇聚一堂,怀着热切地期望参加了《我的父亲母亲》的首映。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幕后制作
关于剧本
1998年,鲍十的中篇小说《纪念》发表在当年《中国作家》第一期上,在接到张艺谋的文学策划王斌的电话时,他自己还没有看到样刊。当听到张艺谋有意要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时,鲍十很兴奋,当晚还有点失眠。他的原著小说通过几个片断写了一个乡村教师的一生,剧本一直写到第三稿时,才确定了电影所要重点呈现的是乡村教师与女孩招弟之间的爱情,这段内容在原著小说中只有3000多字,此后鲍十又修改了三次后才完全定稿。如今回想起来,鲍十说这个过程挺辛苦的,他住到张艺谋当时正在拍摄的电影《一个也不能少》的剧组里,与导演讨论和修改剧本 。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影片评价
影片拍摄的景色优美、色彩鲜艳。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现在时的冰冷现实与过去时的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而女主人公执着的爱情在美丽的树林和弯曲的山路上跌倒,在几乎是痛苦的绝望中,等到了爱情。故事放在一个与世界几乎隔离的空间,自然环境的优美,为影片的爱情增添了色彩。无论从场景、故事还是表演甚至配乐,张艺谋作为导演,技术上也更为成熟。(人民网评 )
不管张艺谋怎样地提纯净化“我父亲”和“我母亲”之间的爱情,也不管他如何对过去的岁月进行色彩斑斓、诗情画意的描绘,他在这部影片里还是表现出了浓厚的怀旧情绪。(哈尔滨日报评 )
我一生拍过几百部作品,演绎过无数次的爱情情仇,而这是我很少的一次被真正打动。(高仓健评 )
《我的父亲母亲》主要以第三人称“我”的身份讲述那个年代“我”的爸爸妈妈的爱情故事。
在影片中,父亲第一次来到这个山村,母亲远远地望着父亲,四目相对,这是父亲和母亲第一次相遇,二人都露出笑脸。
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一见钟情,每到中午送饭时,母亲总是做各种各样的饭菜,只给父亲一个人送,父亲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母亲躲在远远的地方听,只为了能和父亲多呆一会儿。
母亲给父亲送饭的“碗”是重要的线索,这代表了母亲对父亲浓浓的爱。母亲也终于换上了那件舍不得穿的新棉袄,颜色很鲜艳,凸显了母亲将要开始新的生活。
随着剧情的发展,直到父亲结束支教生涯,要回城里,当母亲接到这个消息后,母亲感觉像是晴天霹雳,他不想父亲离开这里,但是父亲给母亲许下了誓言,他一定会在某个固定的日子就会回来的,并给母亲留下了一个“发卡”。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发卡可能并没有什么含义,大不了就是男孩送女孩的一个小礼物,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个发卡是父亲送给母亲的,这象征希望,给母亲留下了寄托,这一天终于来了,母亲早早换上新衣服,带上发卡,兴高采烈的朝山坡跑去,结果父亲并没有准时到达,天渐渐黑了,还下起了鹅毛大雪,没有等到父亲的母亲失望至极,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回家里。
第二天天气仍在下大雪,母亲用包袱包了馒头,准备上路去找父亲,即使姥姥阻止她,母亲还是执意要父亲,但是鹅毛大雪中等来了父亲,并且父亲和母亲相濡以沫,在这个山村生活了一辈子。影片的导演穿越时空两个方面来讲述故事,采用黑白两种画面颜色,是导演张艺谋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