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第10集的剧情。
相关剧情:遵义会议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举行。它的目的之一,是检查在反第五次“围剿”与西征中军事指挥的经验与教训。周恩来在发言中全力推举毛泽东领导红军,他的倡议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会议做出了增选毛泽东为常委,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
取消三人团,仍由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等决议。此时,得知薛岳按蒋介石的命令,已向遵义集结,妄图把红军消灭在遵义一带,情况十分严重,周恩来向彭德怀交待作战任务:此役关系遵义会议能否顺利完成。1935年1月24日,红一军团不战而得土城。
蒋介石、陈诚在南京遥控指挥,告诉薛岳决不让王家烈借口剿共离开贵阳,更不要把自己看成取代王家烈的人。四川军阀刘湘派川中名将郭勋祺向土城进发。
郭电请刘湘命令潘佐旅迅速向其靠拢。在土城,郭勋祺遭遇红三军团的伏击,郭勋祺立即电告潘佐限一小时内赶到,潘佐的部队不断增援,我军遭受伤亡。
由于情报不准确,红军渐渐处于不利地位。为了稳定战局,朱德决定立即赶往前线,亲自指挥战斗。周恩来遂派总预备队干部团参战。在朱德的指挥下,干部团打得川军抱头鼠窜。
扩展资料
后续剧情:
毛泽东亲自审问俘虏的川军军官。决定停止战斗,撤离土城。周恩来召开临时会议,宣布实施撤离土城,西渡赤水河的具体分工。土城战役阵地上,朱德负责殿后,掩护撤退。周恩来带人在赤水河上搭好浮桥。毛泽东焦急地等候朱德,朱毛手挽手走过浮桥。
远在南昌的蒋介石为郭勋祺晋升中将师长。并电告薛岳:毛泽东已重新回到领导岗位,追堵红军要慎重从事。红军渡过赤水河后,向川滇黔三省边界的扎西地区前进。当走到鸡鸣三省一带,经毛泽东提议,决定洛甫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
红军到达扎西,在这里召开了扎西会议。毛泽东总结了土城战役失败的教训,周恩来宣布下阶段任务。蒋介石发现中央红军在扎西集结,判断红军仍将北渡长江。遂急调国民党主力大部向川滇黔边境推进。
毛泽东审时度势,走出一招绝棋:挥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开始了二渡赤水的战役。蒋介石获悉红军二渡赤水重返黔北,急派中央军堵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10—12集之间在第四集和第七集都有。
相关剧情介绍:
1934年10月,大队红军从于都出发,迅速渡过了于都河,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秘密通过了敌人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与此同时,红六军团经过78天的西征突围作战与红二军团在湘西会师。博古和李德过高地估计了红军的军事力量,仍坚持按预定的路线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
周恩来“应慎重研究未来红军行军方向”的主张被博古否定了。彭德怀提出的必须力避与敌在湘江一带决战的军事建议同样遭到李德的拒绝。毛泽东针对奔袭湘江的作战命令会给数万红军带来的严重损失,连夜找“三人团”请示复议作战计划。李德不耐烦地指责毛泽东不要危言耸听。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毛泽东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21年参与中共一大,1927年发动秋收起义,并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5年遵义会议后,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
2、周恩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在巴黎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邓小平是成员之一),领导南昌起义。在十年内战时期紧紧站在毛泽东一边。
3、朱德
十大元帅之一,与周恩来等人一同领导南昌起义,后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建立红四军。时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与毛泽东一起运筹帷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在《长征》的第七集
剧情简介:刘富带着十多个老表由江西追上转移的红军,他们向毛泽东控诉红军走后白军还乡团的罪行,哭诉游击队队长阿玉牺牲的情景。毛泽东在长时间的凝思后,以大无畏的气魄咏叹《十六字令》。李德顽固坚持原定北出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方案。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计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为了解决中央红军向何处去的问题。1934年12月12日,党中央在湖南通道召开了一次临时会议,主要讨论了战略方向问题。李德仍坚持朝二、六军团的方向北进,毛泽东果断提出中央红军放弃原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
他的正确意见得到与会者的赞同。但李德、博古仍以“三人团”的名义坚持北去湘江的计划。周恩来接受洛甫的建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否定了北去湘西的主张,决定向遵义进发。力争把十几万敌军甩在湘西,为红军争取主动。
扩展资料:
后续——
红军突然挥师西进贵州,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蒋介石电令何健、薛岳坚持在湘黔交界张网,坐等红军。贺龙所部危逼常德。何健借机调湘军嫡系回援常德。蒋介石密电薛岳拿下镇远,控制贵阳,并命贵州军阀王家烈在遵义消灭红军。
贵州军阀王家烈则欲借红军或蒋介石之手消灭对手侯之担。蒋介石对参谋团主任贺国光交待控制西南诸省的构想,让他立即入川,命刘湘派精锐部队陈兵长江南岸,并密切注视川北红军的动向,勿让朱毛红军与其会合。王家烈召集属下共商消灭红军的策略。侯之担当众保证红军插翅也飞不过乌江。
22集电视剧《长征》的《十送红军》音乐,同样非常成功。给我印象很深刻,主题曲《十送红军》连贯整个剧情。唢呐、琵琶、大、中、小提琴演奏、合唱等手法不断演绎着这支曲子。尤为感人的一节,是第七集“阿玉悲壮沉江”。毛主席听着老乡对阿玉的哭诉回忆,便让身边的红军战士唢呐吹吟《十送红军》,这和阿玉壮烈牺牲前含泪咏唱的《十送红军》交相辉映,如泣如诉。无不感动着每一位受众。悲愤感慨中的毛泽东赋诗一首: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坠 赖以拄其间 主席双眼噙泪,哀怨的唢呐声渐弱…… 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而主题曲则升华了剧情。麻烦采纳,谢谢! 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
类型
近代革命
中文名称
十送红军
发行时间
1962年
谱曲
朱正本
目录
1 创作背景
2 歌曲歌词
▪ 旧版歌词
▪ 新版歌词
3 歌曲鉴赏
4 获奖记录
5 重要演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十送红军
发行时间
1962年
谱 曲
朱正本
编 曲
张士燮,陈杰,姚学诚
音乐风格
红歌
歌曲语言
中文
类 型
近代革命
创作背景
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在《长征》播出后,作者朱正本向媒体介绍了《十送红军》的创作经过。 [1-3] 长征这部电视剧的开头曲就是市中心每集的开头都有,后来结尾都有每一集都能听得到。